1951年,英國人弗蘭克林從自己拍得極為清晰的DNA(脫氧核酸)的X 射線衍射照片上,發現了DNA 的螺旋結構,就此還舉行了一次報告會。然而弗蘭克林生性自卑多疑,總是懷疑自己論點的可靠性,後來竟然放棄了自己先前的假說。可是就在兩年之後,霍森和克裏克也從照片上發現了DNA 分子結構,提出了DNA 的雙螺旋結構的假說:這一假說的提出標誌著生物時代的開端,因此而獲得1962年度的諾貝爾醫學獎。假如弗蘭克林是個積極自信的人,堅信自己的假說,並繼續進行深入研究,那麼這一偉大的發現將永遠記載在他的英名之下。

自卑通向失敗,這是顯而易見的。自卑是一種消極的自我評價或自我意識。一個自卑的人往往過低評價自己的形象、能力和品質,總是拿自己的弱點和別人的強處比,覺得自己事事不如人,在人前自慚形穢,從而喪失自信,悲觀失望,不思進取,甚至沉淪。

怎樣才能從自卑的束縛下解脫出來呢?

(1)全麵了解自己。

俗話說:“尺有所短,寸有所長。”“金無足赤,人無完人。”每個人都有長處與短處,因此,正確的比較應該全麵。既比上,又比下;既比優點,也比缺點。跟下比,看到自身的價值;跟上比,鞭策自己求進步。這樣,就會得出“比上不足,比下有餘”的結論。世上任何人都逃脫不了這個公式,明白了這一點,心理也就取得了平衡點。其實,最重要的比較,是自己跟自己比。充分看到自己的實力,不要求每次考試成績都能十分理想,不要因一兩次考試成績不好而否定自己,不要總拿自己的成績跟班上成績拔尖的同學比。你在這個班成績是中下的,在全校也許是中等的,在全省也許就是中上等的了。

(2)要增強信心。

對於任何自卑者來說,最為缺乏的是一種內在的自我價值感。自卑是個體感受到自我價值被貶低或否定的內心體驗。這種貶低或否定可能來自於當事人自己,也可能來自於外界的評價,但更多的時候是兩者兼而有之。很多人總誤以為要想克服自卑就應該提高自尊,可實際上依我看,自卑的反義詞並不是自尊而是自信,自卑者往往有著超出常人幾倍的自尊需求,隻不過他們的自尊心缺乏一個穩定的內核和堅固的外殼,因此一點點小事就可能使其受到巨大的傷害。如果自卑者原先不敢與女性交往或害怕社交,在這種情形下,你不太可能讓其通過主動接觸異性、大膽與名人交往等對其自尊心構成嚴重威脅的事來達到加強其自尊心的目的。可見,對於自卑者需要的是調整對自我的認識角度。更需要的是通過不斷地發展自我建立一種獨特的人生優勢。唯有在雄厚的生活實力之上建立起一種內在的自信,自卑者才不會因遭遇一些挫折、侮辱而輕易貶低、否定自己,也不會拿一些諸如“敢不敢和異性說話”之類的事情反複考驗自己。人如果某方麵被社會和人們所承認,那麼其他方麵也會跟著“沾光”,關鍵是要根據自己的性格、興趣、能力、條件,找到這樣的“發光點”。因為隻有自己相信自己,樂觀向上,對前途充滿信心,並積極進取,才是消除自卑、促進成功的最有效的補償方法。

(3)轉移注意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