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畢業,小楊好不容易擠進了重點高中的大門。可他一個學期沒讀完,就難以讀下去了:與人交往時,他心理特別緊張,目光不敢看人,不敢到人多的地方去,走路也懷疑別人在看著他、議論他,後來,連有人坐到他旁邊,心都“砰砰”地跳,必致課也無法上下去。班主任懷疑他是心理障礙,把他帶進了心理谘詢室。

他告訴心理醫生,上初中時,由於他學習成績一般,又來自農村,因而老師有些看不起,課堂提問、輔導幾乎從沒有他的份。他心裏很反感老師,認為老師應該對學生一視同仁,時常用眼睛去“瞪”老師,以泄心頭之“恨”。一次,他“瞪”老師時,與老師的目光不期而遇,老師隨之走出了教室。“不好,老師看出了我恨他”,他心裏一陣緊張,以後他不敢再去“瞪”老師,但眼睛又不聽指揮,總是要去瞪,因而,隻要見到老師就緊張不安,怕“瞪”老師被發覺而挨罵。

後來,又發展到與其他人來往時,也要用眼睛去“瞪”別人,並覺得別人也都知道他在“瞪”人,做出各種反感、不友好,甚至是蔑視他的反應,以致他一與人交往就緊張不安,怕別人懷疑他對人有惡意,尤其是想控製自己不去“瞪”別人時,反而更要去“瞪”,心裏也更加不安;隻有獨處時,他才體會到一種輕鬆。

“你是患上了‘社交恐懼症’。”詳細地詢問病史和心理測查後,心理醫生肯定地對小楊說,“這是一種可以治好的心理障礙,但需要你的配合。首先,你不宜休學,休學後雖然減少了與人交往的煩惱,但這隻能保護你的心病,使你越來越害怕與人交往,而且,孤獨、前途渺茫等感覺又隨之而來,成為你新的苦惱;其次,你要改變應付的方法,變想控製自己下去。‘瞪’人,為對這種習慣不理睬、不對抗,任憑他出現和存在,並帶著這種意念、忍受著痛苦去做你該做的事,去繼續與人交往。因為在人的心理上有一個逆定律,越是不想出現的,就越是會出現,所以你越是想控製自己不去‘瞪’別人,眼睛偏不聽指揮而不自覺地要去‘瞪’,如果你能做到不理睬它、不去對抗它的話,慢慢地反而會習以為常;第三,你的苦惱主要來自於你認為別人知道你在‘瞪’別人,對你做出反感、蔑視的反應。我認為這是你自己心中有‘鬼’造成的。你‘瞪’別人後,怕別人知道,特別在意和分析別人的言行,因而把別人有意無意的言行都與你自己聯係起來,看成是對你不友好的表示。如你瞪了老師後,老師剛好出教室有事,你就以為是他發現了你瞪他,發現了你恨他。實際上,你眼睛瞬間的活動別人是不會很去注意的,你回去後向你的親人、朋友做一個調查,看別人是不是看出你在瞪他了?另外,你的心理障礙肯定與你幼年時期的某些生活經曆有關,你仔細回憶一下,下次我們再詳細談談。以便能找出你生病的根源。”

一個星期後,小楊再次麵對心理醫生。“醫生,我這一周一直按照你的要求去聽課,雖然仍然要用眼睛瞪別人,心裏也很緊張,但我不再去克製它,確實覺得好受些。我也問過幾個人,都說沒發現我的眼神有什麼異樣,看來我確實是自己多疑了。”

“不知你今天能不能同我談談你的幼年生活經曆?”“小時候的事我已記得不是很清楚了。從小父親對我很嚴格,動不動就罵我‘不中用’、‘笨腦殼’,常常因為背書或考試而挨罵或遭責打。所以,我從小就膽子小、怕事,尤其是怕父親。大約8歲多時,一次家裏來了兩個客人,吃飯時說我額頭方的、嘴巴翹翹的,頓時羞得我臉麵緋紅,放下飯碗就離開了桌子。此後,隻要家裏來了客人,我都想辦法躲開,尤其是不敢與人同桌吃飯,怕被人笑話。以後隨著年齡增長,我越來越注意自己的形象,覺得自己確實長相欠佳。感到自卑,性格也越來越內向。初中畢業時,我一心想著要考重點高中,初一初二比較平靜地過了兩年,誰知初三時瞪老師又瞪出了毛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