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你的早年生活經曆中不難看出,經常性地被貶低,以及長相欠佳被人譏笑,使你的自尊心受到傷害,形成自卑、內向等不良個性。這是你發病的心理基礎。隨著年齡的增長。自我意識的增強,你的自卑感愈來愈重,也更加注意別人對你的評價,並盡量減少與人的交往而保護自己的自尊。但與人交往又是生活、學習所必需,是不可避免的,因而你就經常為此感到矛盾和焦慮。上初中後,理想使你專注於讀書而減少了雜念,心理衝突得以暫時緩解。但想考重點中學,又擔心考不上的心理懸念,同樣給你造成了強大的心理壓力。一般來說,這種壓力是促使人努力學習、奮發向上的精神能量,但壓力過大時,也容易由某一生活事件為契機,轉而使這種外向的精神能量指向自己的身體,擾亂自己的心身。所以,你以怨老師、‘瞪’老師為契機,重新把注意力引向了別人對自己的評價,並用自卑心理來臆測別人的言行,把別人有意無意的言行都同自己聯係起來,認為是不友好的表示,產生了心理學上稱之的‘牽連觀念’。”

“你講的道理我明白了不少,但就是這眼睛為什麼還要去瞪別人?”“瞪別人這種現象,可能不會在短期內消失,因為它已在你的大腦裏形成了條件反射,但隻要你對此不在乎、不理睬、不對抗,逐漸地就會在你心理上淡化而自生自滅。我以為,要治好你的社交恐懼症,最關鍵的是要克服你的自卑心理,建立自信心。我有兩點建議:一是要從各個方麵找出你的優點、長處來,不再像以前那樣專看自己的不足,例如從長相方麵,你看你的周圍,還有不少人長得不如你,而且作為男子漢,重要的是要有內涵。也就是說,不要總拿自己同比你強的人比,應同各個層次的人,從不同的側麵都去比一比,才有利於平衡你的心理,重建自信;二是要學會我行我素,不在乎別人的評價,不為別人的評價而左右,對別人的評價采取‘有則改之,無則加勉’的態度。我想隨著你自信心的建立,是不難做到這一點的。”

圍繞著“自卑、牽連觀念與怕見人的關係及心理行為的調適”,心理醫生與小楊進行了反複的討論。3個多月後,小楊終於有了明顯的進步,能自如地與人交往,高高興興地告別了心理醫生。

俗話說:“數子十過,不如讚子一長。”親愛的讀者朋友,從小楊的故事中,不知你能悟到點什麼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