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猜疑》
人們到底需要什麼?他們難道認為他們所接觸的都是聖人?他們就不認為這些人也會有自己的私心,忠於自己更甚於忠於別人麼?因此,消除猜疑的最好方法是,先暫且認為這猜疑屬實以做最壞打算,然後再將它作為假想而給以約束。因為一個人應當預先心理有所準備,如果所疑當真,自己可避免其害,對疑念的利用應該如此。人心產生的猜疑,無非是些傳聞、流言而已,但那些由交頭接耳、無事生非而產生的猜疑,卻是一種毒刺。要想穿透層層迷霧,最好的方法就是開誠布公地與對方相見,這樣,他能更加確切地了解對方,也能使對方更加注意,避免沒必要的授人以猜疑之柄。但是,這種方法對品質差的人絕不適用,因為這類人一旦發現自己被別人猜疑,永遠都會偽裝下去。
《論猜疑》
意大利有一句諺語道,Sospettolicenciafede猜疑開了放棄忠誠之門,仿佛猜疑對忠誠竟無異是一紙自由通行證!但猜疑實質應起到使受猜疑的人不再受到人的猜疑才是。
《論猜疑》
任何壞事都有人去承擔,而任何請托都敗壞公益。許多好事情,往往因承擔的人心術不正而流產,這些人其實口是心非,有的人答應了請托,心裏卻並不準備替人去辦,但是一旦他們發現別人有希望把事情做成功時,他們就很想得到那請托者的感激之情,要使那人確信他們真為他辦過事,或者獲取一份酬勞。
《論請托者》
有些人接受別人的請托,隻是為了借它來阻撓別人,或者是用恰當的借口來撥弄是非,當這些目的實現之後,那原來所托之事的成敗被他們置之腦後了。或者,一般來說,這些人之所以樂於請托,不過是他從此事中占些便宜。甚至還有些人答應受人請托,其目的隻是可以討那人的歡心。
《論請托者》
在每種請托之中難免會有是非,假如是為爭訟的請托,那就有曲有直了;假如是為賞罰的請托,那就有功有過了。假如一個人因感情用事而在訴訟之爭中偏向敗方,那麼他最好利用他的影響進行和解,而不要把事情做絕。
《論請托者》
遇到自己不明白的請托之事,最好去請教一位忠厚而有遠見的友人,這個朋友可以幫你分析事情的可行性有多大。但是這類事須要謹慎選擇,有所請托的人對於耽擱和欺騙是極討厭的。因此,如果第一次來請求時有必要清楚告訴他,說你不樂意辦這件事;又如果為他做事,但在事情進行時需把實情告訴他而無須粉飾;在事成以後除應得的報酬之外不再貪心,這樣的舉動會讓人感激、報償。
《論請托者》
說不了解一樁請托的價值,那尚可算是無知,但說不了解一樁請托的是非,那便隻能說是全無道德了。
《論請托者》
在請托中辦事嚴守機密肯定是成功的要首。因如若不然,而是對自己的一些功績大吹大擂時,雖會使一些請托人失去信心,卻也會使另一些人更加緊活動起來。但最主要的一事仍在請托的時機定得合宜。所謂時機定得合宜,還不僅指受托的人這時才會答應去辦,而且也包括這種時候其他人不致出來阻撓。另外在挑選人時,寧可物色那最合適的普通人,也不可去搬動大人物,寧可信靠那具體的辦事員,也不可指望那部門總管。所提要求一時未能獲準也未必再次便不能得補償獷這裏要緊的是不可使悻悻之情見於辭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