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階段:大學二年級上學期
經過了一年的大學生活,這個階段的大學生已經掌握了大學生活的規律,對原有的新環境的適應壓力逐漸消退,開始完全適應大學生活。他們初步建立了一定的人際關係,並且開始關注自己的成長,積極參加各種活動,進行能力提升訓練。這時的大學生已經認識到探索的重要性,並積極開始行動,對於自己的性格、能力、優勢、劣勢、職業興趣以及將來的職業方向、社會對人才的需求情況、社會各職業的發展趨勢等狀況的探索更加積極,也更有實效。由於受經曆、閱曆和經驗的影響,這一階段的大學生的探索需要借助外力的支持,這樣會加速大學生的成長。這一階段的主要任務是:(1)了解社會經濟、政治、文化和各種職業、尤其是與本專業對應的職業發展狀況;(2)繼續探索自我,利用各種方式和手段了解自己的興趣、性格和特長,從而根據自身的特點、外界的情況和自己所學的專業來明確自己的職業發展目標;(3)根據自己的職業發展目標確定自己的努力方向,製定自己的職業發展規劃。(4)圍繞職業生涯規劃,製定大學期間各個階段的行動計劃。
第四階段:大學二年級下學期
這一階段的大學生對於自我的認知和社會的認識達到了一定的水平,職業發展目標更加明確。這一階段大學生的主要任務是:(1)檢查規劃的執行情況,根據變化情況對自己製定的職業生涯目標進行相應的進行修正或調整;(2)積極參加各種校園和社會實踐活動,不斷提高自己的能力,拓展自己的交際圈;(3)向師長和畢業的師哥師姐虛心請教,請他們給自己提出寶貴的意見;(4)多了解與自己職業發展方向相關的情況。同時,選修相關課程,提高知識積累。
第五階段:大學三年級上學期
這一階段的大學生由於各自的誌向和發展方向不同,開始了不同的發展道路。一些準備考研的學生開始努力備戰;想出國留學的學生則向不同的留學顧問谘詢有關留學信息,積極參與留學係列活動,準備TOEFL、GRE、注意留學考試資訊,向相關教育部門索取簡章參考;而那些想畢業後立即工作的大學生則更加積極地投入到各種社會實踐活動或社團活動之中,培養自己的各種能力和團隊合作精神,提高自己的綜合素質。這一階段大學生的主要任務是:(1)在加強專業知識學習的同時,考取與職業目標相關的職業資格證書;(2)有機會可以到社會上做兼職或是實習,積累對應聘有利的職業實踐經驗;(3)擴大校內外交際圈,加強與校友、職場人士的交往,通過報紙、網絡等了解自己所選職業的發展方向。
第六階段:大學三年級下學期
經過相應的職位實習和社會實踐,大學生開始意識到自己的能力與職位要求之間的差距,同時通過實習,他們也發現了自己理想的職業與社會可以提供的職位之間的差距。於是大學生開始思考自己的職業生涯目標是否符合社會實際,重新確立更加現實的符合自身和社會實際情況的職業目標。這一階段的主要任務是:(1)掌握職業生涯的評估方法和修正方法,對自己的職業生涯進行相應的調整,使之更加切實可行;(2)尋找適合自己職業發展的有效途徑;(3)參加相應的培訓,提升自己的能力。
第七階段:大學四年級
這一階段的大學生經過三年的學習和鍛煉,不僅掌握了一定的專業知識和技能,人際交往能力、組織能力、思維能力也都得到相應的提高。大學生活即將結束,麵臨就業抉擇,他們開始慎重選擇。這一階段的主要任務是:(1)根據實際就業情況,靈活調整自己的就業措施;(2)多讀一些有關求職方麵的書,學會製作簡曆、求職信,了解麵試求職技巧和職場禮儀;(3)了解勞動法規和政策,以便求職麵談時有所準備。(4)在求職中保持良好心態,不管怎樣,堅信自己一定能找到適合自己的好工作。(5)登陸招聘單位網站或通過谘詢、訪談等方式,了解招聘單位的相關信息,為麵試做好準備。
學會放棄那些不切實際的夢想
大學生在進行職業生涯規劃時,普遍存在的一些問題,這些問題導致了大學生盲目就業和就業受挫。調查顯示,有近四成的人對自己目前的職業生涯規劃現狀還是滿意的,但是當把這種規劃分解後,他們的選擇就沒有這麼樂觀了:僅有12%的人了解自己的性格、興趣和能力;18%的人清楚自己職業發展麵臨的優勢與劣勢;隻有16%的人清楚地知道自己喜歡和不喜歡的職業是什麼。
這種大學生對自己職業生涯規劃判斷失誤的現象,進一步表明大學生對如何科學規劃自己的職業生涯還缺少正確的方法和理念,還沒有掌握職業生涯規劃的精髓。
大學生在進行職業生涯規劃時,常常會出現一些問題,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麵:
(一)、完全依賴於職業測評,根據職業測評的結果來決定自己的職業。
在做職業生涯規劃的時候,有很多學生根據職業測評的結果來確定自己的職業方向。這種完全依賴職業測評的做法是不對的。我們知道測評主要是依據於一定的行為投射反映內在心理,界定影響目標行為的關鍵因素並確定所占影響的權重,再結合一定的真實樣本,通過測評個人對關鍵因素的關鍵事件的反應來做出一定判斷。這個用外在分析內在,用假設判定現實的手段是不可以完全相信的,隻可以作為一個參考。要知道,很多測評的常規模式都不是與我們國人的行為和環境具有可比性的本土案例,這就進一步降低了測評的可信度。
據調查,大約90%以上的學生都是通過職業生涯測評來認識自己。實際上認識自我的方式有很多,除了通過測評外,還應該有現任教師的評價,同學的評價,尤其是室友的評價;父母、兄弟、姐妹、親戚的評價也是必不可少的,可以采用麵談或者問卷調查的方式來獲得這些評價。通過周圍熟悉自己的人對自己的評價,可以獲得對自己比較客觀的認識。大學生在製訂職業規劃時需要與周圍的朋友、家人和專家多多溝通,全麵清晰地了解自己。
職業規劃一定要經過理論分析和實踐驗證,還有自我修正等手段綜合才可以確定。即使職業測評可信度和效度比較高,那也隻能在職業定位時起到一定的參考作用,是不可能把必須經過職業實踐才能確定是否適合該職業的這個結果通過策試得出。如果單純依賴職業測評,抑或是一味的職業實踐是不能得出有效的準確的適合職業這個判斷的。
(二)、興趣、經驗和能力、專業與未來職業目標關聯度不大,不能突出自己的職業能力優勢。
有的人對自己的興趣和能力很了解,但選擇職業時卻不按照自己的興趣和能力來選。例如有的人興趣愛好是喜歡探險,追新獵奇,但選擇卻是與自己的愛好相差甚遠的職業,比如做大學教師。此外,還有人把和職業選擇不相關的興趣一一羅列,不加分析,結果最後確定的職業目標並不能突出自己的優勢。比如把打籃球、聽音樂、看電視、上網、書法、跳舞、體育、繪畫、文藝等等的興趣一一羅列,結果最後自己也不知道這樣做究竟為了什麼。
在做職業生涯規劃的時候,興趣、社會實踐經驗和能力的展示分析應與自己將要從事的職業有一定的關聯度。要認真地分析興趣、能力和經驗等方麵對未來職業有何幫助,如果沒有,就沒有必要列出來。一旦大學生製定了自己的職業生涯規劃,那麼職業生涯規劃又會對社會實踐產生影響,使社會實踐有了一定的針對性,從而避免了盲目實踐。如果未來職業目標是房地產銷售經理,那麼社會實踐就應該選擇與房地產銷售有關的活動。
此外,部分學生在做職業定位時,並沒有把自己專業能力與企業職業所需能力一一對應起來。例如專業是中文,職業目標是高級心理谘詢師;專業是行政管理與計算機,但是職業是會計。拋開自己的專業,從事別的職業,不是不可以。而要具體分析自己所要從事的職業,自己在大學時期有沒有這方麵的知識儲備?有沒有這方麵的社會實踐?浪費自己三、四年所學,從事別的工作,要特別慎重考慮。不能僅憑個人喜好做出重大決定。
(三)、關注行業發展趨勢,對職位能力不夠了解。大部分學生對自己想要從事的相關行業進行了比較詳細的分析,比如國家對該行業的政策扶持,該行業發展現狀以及發展潛力。但他們往往忽視了對職位所需能力的要求,即職位需要具備什麼能力。目標職業的工作內容、工作環境、任職條件(所需的知識、能力、經驗和證書等),以及相適應的職業興趣類型等方麵都應該很清楚。為了更多地了解職位需要具備的能力,可以通過網絡搜索、閱讀相關報紙、人才招聘會、行業展覽會、專業協會、生涯人物訪談、訪談畢業的師兄、師姐、在職人員以及該行業的領軍人物、資深的職業生涯規劃師、向從事該職業有經驗的人請教等方式來獲得相關的信息。
(四)、難以確定職業目標
一些大學生在進行職業生涯規劃時發現自己的興趣和自己所學的專業不一致,自己並不喜歡自己所學的專業,所以不知道該按照自己的興趣還是自己所學的專業來確定職業生涯目標。他們想成就一番事業,但卻找不到自己的方向。他們多次問自己:“我將來到底要做什麼?”“我究竟喜歡怎樣的工作?”“按自己的專業方向發展,我會成功嗎?”這樣類似的問題一直在困擾著他們。這種現象產生的原因主要在於很多學生在填報誌願的時候沒有考慮自己的興趣,而是參考父母或是老師的意見,選擇的專業自己並不喜歡,所以根本不知道自己的學習目的究竟是什麼,對於所學專業也是提不起興趣。
遇到這種問題時要有“一顆紅心,兩手準備”的心理。首先,不能放棄本專業的學習,要盡自己最大的努力投入到所學專業中,隨著時間的推移,隨著對專業的進一步了解,也許你就會逐漸地對自己所學的專業產生興趣。那麼你就可以按照自己的專業來確定自己的職業目標。如果經過一段時間的學習,你仍然不喜歡本專業,那麼你可以在學好本專業的前提下,利用其餘時間來學習自己感興趣的專業,為自己將來的就業做好準備。在這裏要強調的是不能放棄本專業,放棄本專業,不僅會讓你失去很多機會,甚至還會導致考試成績差、畢業困難等問題。
(五)、目標模糊,行動帶有盲目性
有些大學生在進行職業抉擇的時候,對自己的前途感到迷茫和猶豫,設定的職業目標也是模糊的,更沒有製定一個逐步實現各種目標的計劃。因為沒有計劃,一些大學生看到別人參加各種社團活動,自己也盲目效仿,一下子參加幾個社團,結果由於參加各種活動,耽誤了學習;也有學生幹部因為沒能處理好學習和社團工作的關係,而考試不及格,不得不補考的。
要明確自己的職業生涯目標,並且按照製定的目標來規劃自己的大學生活。雖然“計劃沒有變化快”,但製定了規劃,你就有了目標,有了前進的動力,有了行動的依據。此外,你可以根據變化適當地調整自己的規劃,使規劃在變化的影響下,按照社會需要而行。對於如何處理社團活動和學習之間的問題,應該在保證不耽誤學習的前提下,參加社團活動。參加社團活動也不能“一網打盡”,應該選擇感興趣的、能鍛煉能力的參加。如果參加的社團活動太多,肯定會耽誤學習的。
(六)、目標確立過於理想化
大學生雖然可以通過一些途徑對行業、職位等信息進行了解,但畢竟是了解,無法體驗到真實的職業環境,這就導致在製定職業目標的時候有些理想化。80%以上的同學的目標是今後成為社會精英,如大學教授或總經理、董事長等。有些同學是專科生,卻選擇的職業偏偏是大學教授。理想的計劃是專科畢業後考專升本。本科畢業後,然後參加考研,然後讀碩士、博士,最後是大學教書,慢慢評上教授。當初隻能考上專科,這說明自己在讀書方麵或考試方麵就不是很有優勢,現在竟然用自己不是特別擅長的方麵來與當初考上本科的同學競爭,這取得成功的機會不會大。隻能說是理想化。可以考慮自己的管理能力或人際交往能力,銷售能力,往這方麵的發展取得成績可能會更快些。職業規劃中有遠大的理想固然是好,但一味追求速成,會導致擇業中眼高手低,結果反而是欲速不達。學生最好根據自己的專業知識做出職業規劃,最重要的是抱著積極而又務實的心態,從低層做起以積累經驗。
(七)、計劃可操作性不強
一些大學生製定職業生涯規劃的時候,夢想很高,把職業生涯理想化,結果是“希望很大,失望更大。”原因就在於計劃和自己的實際情況相脫節,可操作性不強。這種情況產生的原因一方麵是由於大學生對自己不夠了解,另一方麵是因為大學生的職業規劃做得不夠具體,沒有向在職人員請教職業的實際經曆。計劃模糊、籠統,存在沒有定出具體的完成計劃的步驟、沒有確定的完成計劃的時間等問題。比如有的人定的目標是練好英語口語,卻沒有具體到怎樣練、通過何種途徑來提高、要達到什麼水平等。所以這就是一個模糊的目標,實行起來不夠徹底。
大學生應該在了解自我的基礎上,多和社會上的職場人士進行溝通、交流,以便獲取足夠的行業、企業以及職位的相關信息,這就可以保證職業規劃的社會性和可實施性。同時,製定的規劃步驟一定要具體,並適時地進行檢查,根據實際情況的變化進行相應地調整,避免憑想象執行計劃的情況。
計劃可以分為長期計劃和短期計劃。長期計劃主要指一個人為實現一生的長遠職業目標而製定的長遠規劃;短期計劃,主要是近期的一些安排。對於大學生來說,大學期間的計劃應該具體詳細,既要有年計劃,也要有學期計劃;既要月計劃,還要有周計劃,最好每天都要有計劃。每天除了常規的上課外,應有自己的學習計劃、如何安排雙休日、如何安排勤工助學、寒暑假準備去哪家公司參加社會實踐活動或是參加技能培訓等問題。
計劃中應包括采用什麼措施來提高自己的知識和技能,具體學習哪些知識、掌握哪些技能、提高哪些業務能力、采用什麼方法來開發自己的潛能、如何全麵提高自我、如何堅持計劃、遭遇到的阻力該怎麼處理等相應措施。
(八)、職業目標與備用方案之間缺少關聯性。
比如你的職業目標是去報社從事編輯工作,備用方案是保險公司銷售人員。這兩者之間幾乎沒有關聯性,這樣你的提高自身的計劃不好製定,而且也可能行不通。還有一些關聯性較小的,比如,旅遊專業的大學生,目標是當旅遊規劃人員,備選方案是做導遊。這兩個職業的實現途徑不同,所要付出的努力也有一定的區別。還有的大學生以為備選方案多多益善,不管前麵做出了多少分析,總不忘記要在從事職業前,進行一次公務員考試。公務員的工作是比較穩定,但還要根據自己的性格來決定,不然就是浪費時間。因為有的同學無論從性格、氣質還是其他條件都不符合公務員的要求。
大學生應根據自我特點和社會的發展變化,對職業生涯規劃進行評估、修正,靈活調整自己的職業生涯規劃,優化職業生涯規劃,積極發展職業生涯規劃,以便適應各種變化。同時還要設定備用方案,注意備選方案與原職業目標的關聯性,以免浪費時間和精力,做無用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