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走近崛起的浙江(1)(1 / 3)

浙江因其在經濟和社會發展方麵的重大成就近幾年來成為全國關注的焦點,統觀浙江的基本情況和巨大成就,對深入體會浙江人的創新精神是極為必要的。

浙江概況

浙江地處中國東南沿海長江三角洲南翼,是一個陸域小省、海洋大省,北、西、南三麵分別與上海市、江蘇省、安徽省、江西省、福建省相鄰,東瀕浩瀚的東海。浙江因境內最大的河流錢塘江(又稱浙江)江流曲折而得名。

浙江全省現轄2個副省級城市(寧波、杭州)、9個地級市(嘉興、湖州、紹興、台州、舟山、金華、麗水、衢州、溫州)、36個縣、22個縣級市和32個市屬城區。省政府駐地為杭州市。浙江全省陸地麵積10.18萬平方公裏,為全國麵積的1.06%,是我國麵積最小的省份之一。其中,山地和丘陵占70.4%,平原和盆地占23.2%,內有耕地麵積161.38萬公頃,人均0.55畝(367平方米),河流和湖泊占6.4%,有“七山一水兩分田”之說。海域麵積26萬平方公裏,麵積大於500平方米的海島有3061個,是全國島嶼最多的省份,其中麵積495.4平方公裏的舟山島為我國第四大島,海岸線總長6486.24公裏,居全國首位,其中大陸海岸線2200公裏,居全國第五位。2005年末全省常住人口4819.57萬人。

浙江地處亞熱帶,氣候溫暖濕潤,四季分明,雨量豐沛。夏秋之際常有台風。浙江自然條件較為優越,在曆史上是以糧食生產為主的綜合性農業省區。糧食作物產一年可二至三熟,以水稻為主,其次為麥類、薯類和豆類,杭嘉湖平原是著名的糧食高產區。黃麻、蠶桑、茶葉、柑橘等為浙江省的主要特產。部分山區出產藥材和經濟林木。浙江全省水產資源豐富,海洋漁業和淡水漁業均較為發達,舟山漁場是全國最大的漁場。省內非金屬礦產資源豐富,其中明礬石、沸石、葉蠟石等的儲藏量均居全國前列。

浙江省交通發達,海、陸、空三位一體快速便捷。以省會杭州為樞紐,浙江境內有杭州——上海、杭州——江西、杭州——寧波的3條鐵路複線和杭州——宣城、金華——溫州的2條鐵路幹線,總裏程1185公裏。6條國道和66條省道公路構成了浙江的公路幹線網,總裏程4.2萬公裏,其中高速公路627公裏。繼上海——杭州——寧波、上虞——三門高速公路通車後,杭州——金華——衢州、金華——麗水——溫州、乍浦——嘉興——蘇州、杭州——南京高速浙江段先後於2002年底建成通車,寧波——台州——溫州高速公路也正在加緊建設。到2002年底,浙江省內高速公路超過了1000公裏,基本建成了省會杭州至地市之間的“4小時公路交通圈”。浙江現有杭州、寧波、溫州、黃岩、義烏、衢州、舟山7個機場,開通了國內、國際航線160餘條。浙江有可建設深水港的海岸線300多公裏。已建成以寧波、舟山、乍浦、海門和溫州五大港為主的34個港口,有萬噸級以上泊位44座,年貨物通過能力2.7億噸,與世界上7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400個港口有運輸往來,並開通了美國、日本及香港的班輪航線。中國四大中轉港之一的寧波北侖港,可停靠30萬噸級貨輪,是中國目前最大、最好的進口鐵礦石中轉基地。舟山港已進入國家級大型港口的行列。舟山岱山可停靠25萬噸級油輪,是中國目前最大的石油中轉碼頭。全省有內河航1.04萬公裏,居全國第三位;幹線航道10條,1230公裏;內河港口105個,年貨物通過能力2.1億噸。

浙江工業發達,有絲綢、棉紡、造紙、食品、工藝美術等傳統產業和新興產業電子、電器、塑料、鍾表、服裝、皮革、建材、化工、電力、機械、醫藥等。

浙江人文曆史悠久,自然風光秀麗,風景優美。旅遊資源豐富,自然風光與人文景觀交相輝映,特色明顯,知名度較高。全省有重要地貌景觀800多處,水域景觀200多處,生物景觀100多處,人文景觀100多處。有16個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和42個省級風景名勝區,1個國家級旅遊度假區和12個省級旅遊度假區;有杭州、紹興、寧波、衢州、臨海5座國家級曆史文化名城;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72.5個,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79處,國家確定的重點博物館7座。

從資源小省到經濟大省

1978年,浙江全省國內生產總值僅為124億元,居全國第12位;人均國內生產總值331元,居第16位;財政總收入27億元,居第14位。到2002年,全省國內生產總值已達6700億元,比去年同期增長10.5%,增幅高於全國3.2個百分點,居全國各省、區、市第4位;人均GDPl4700元,連續多年居全國省區市第一位;全省財政總收入達856億元,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50l億元,同比分別增長12.6%和14.9%。到2005年浙江GDP總量更是躍上萬億元的新台階,成為繼廣東、江蘇、山東之後全國第四個經濟總量突破萬億元的省份,達到11243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