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走近崛起的浙江(1)(2 / 3)

世紀之交,浙江已經從20多年前的一個資源小省,躋身於全國的經濟大省,其獨特的經濟活力被經濟學者稱為“浙江現象”。從資源條件看,浙江是名副其實的資源小省,工業原料及產品“兩頭在外”,大進大出;從地理條件看,和中西部地區相比,確有一定的區位優勢,但和沿海廣東、福建等其他省市相比,這種優勢還是要略遜一籌;從國家資金投入分析,由於浙江地處海防前哨,國家的工業項目投資甚少,據統計,從1952年到1978年的26年間,中央對浙江的投資總共才77億元,人均410元,隻有全國平均水平的一半。那麼“浙江現象”是如何出現的呢?答案就在於自從1978年改革開放以來,浙江人依靠產權製度的率先改革、專業市場的崛起、專業分化業區的優勢、政府角色的率先轉換以及文化因素的作用,努力發展地方經濟,尤其以私營經濟為主的民營企業得到迅速發展,並成為推動浙江經濟快速增長的主力軍。總之,“浙江現象”的出現很大程度上歸功於浙江人奮發圖強,自主創新的可貴精神。

在1999年度全國民營企業“500強”的獲選名單中,浙江占了112家,比例超過了l/5,總量位居全國第一。其中有4家企業進入全國民營企業前十強。而在2000年,“500強”中的“浙江企業”更是達到了驚人的171家,一省就獨占全國1/3強。2001年,排名前十位的浙江企業增加到5家。2001年9月底,浙江省民營企業突破20萬戶,全省民營企業的注冊資本已超過1600億元,其中注冊資本在百萬元以上的已達2.46萬家,位居全國第一。年銷售額超過億元的浙江民營企業數也居全國首位。全省私營企業總數、個體私營企業注冊資本總額、個體私營企業工業總產值、銷售額、社會商品零售額均居全國第一。

在2005年度中國民企“500強”名單,浙江企業有183家,占上榜企業總數的36.6%。遠遠高過第二名江蘇省(近70家),連續7年領先全國。在前20強中,浙江企業占據半壁江山。浙江的廣廈控股創業投資有限公司、萬向集團和橫店集團分別位於第六位、第七位和第十位。在“2004中國民營企業競爭力50強”名單中,浙江省又以26家企業上榜的優勢高居榜首。這一切已充分顯示出浙江民營經濟的強大實力。

在全國範圍來看浙江是人均資源綜合指數居全國倒數第三的“資源小省”,GDP總量卻已連續6年穩居全國第四位;人均GDP高出全國平均數近一倍,名列全國各省、區、市第一;農民人均收入連續17年居全國各省、區、市第一位;城鎮居民年均可支配收入也超過廣東,居於首位。據2005年底的調查,浙江民營企業所創造的總產值達4500億元左右,比廣東多一倍;全國532種主要工業產品最終產品的產量中,浙江有109種居全國第二位,154種居第三位,56種產品是全國冠軍。

在浙江經濟中製造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2005年製造業增加值占全省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達43.8%,工業製成品出口額占全省外貿出口的比重達93%,製造業從業人數占全省從業人員總數的26%。製造業作為浙江工業的主體,已經成為推動全省國民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

整體而言,浙江製造業已形成以民營經濟為主體的機製優勢,以塊狀經濟為代表的積聚優勢,以專業市場為依托的營銷優勢,以輕紡工業為特色的產業優勢。浙江,已經成為全國重要的製造業基地。

浙江經濟的特點和崛起之謎

浙江是我國目前經濟發展活力最強、經濟增長速度最快的省份之一。經濟的迅速發展,使浙江這塊熱土越來越受到全國經濟學界的關注。近年來,茅於軾、吳敬璉、厲以寧、梁定邦、樊綱、劉偉、魏傑、鍾朋榮、曹鳳歧、周其仁、汪丁丁……這些國內有名的經濟學者幾乎都踏上過這片熱土。有關浙江經濟現象的書籍也是層出不窮,如《世上溫州人》、《走近南存輝》、《溫州懸念》、《非常營銷》、《浙商製造》以及其他有關浙江經濟模式和溫州經濟模式等的書籍。

專家學者對浙江經濟的特點都有所總結,看法如下:

1.浙江的民營經濟非常發達、活躍。2005年底,浙江的民營企業突破25萬戶,全省民營企業注冊資本超過1600億元,其中注冊資本在百萬元以上的有2.46萬家,位居全國第一;年銷售額超億元的民營企業數也居全國首位;全省私營企業總戶數、個體私營企業注冊資本總額、個體私營企業工業總產值、銷售額、社會商品零售顴均居全國第一。統計數據顯示,2003年浙江的GDP總量是9200多億元,民營經濟對浙江GDP的貢獻占70.1%多,也就是貢獻了5400多億元,已經超過了2/3,成為浙江經濟中最重要的一支力量,成為了一種真正的草本經濟與民本經濟。浙江2005年共有30多萬家民營企業,新增民營企業6萬多家,總吸納社會就業人數1000萬人。目前浙江全省GDP的71%、就業的90%、稅收的60%源自民營經濟。“2004年中國民營企業競爭力50強”名單中,浙江省又以26家企業上榜的優勢高居榜首。這充分顯示出浙江民營經濟的強大實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