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參與人數眾多,整體經營水平高,支撐浙江經濟的是一個群體而不是一個或幾個人。在浙江,每一個人都是一個活躍的市場細胞,每一個細胞都會釋放出巨大的活力,進發出巨大的能量。成千上萬的普通老百姓就是一個個的創業主體,千萬個市場主體的成長壯大,造就了千萬個成功的企業經營者群體。據2005年浙江省工商局的統計,目前有500萬浙江人在省外及世界五大洲創造財富,而在浙江本省,大約有1/4的人在從事經商活動。
3.塊狀經濟發達並各具特色。塊狀經濟是浙江經濟的一大特色和優勢,它已成為浙江經濟持續增長的重要支柱。改革開放特別是“九五”時期以來,浙江各地充分發揮比較優勢,以民營經濟為主體,以專業化生產為特色,出現了布局相對集中、具備塊狀形態的企業群和專業市場形成了特色產業與專業市場互為依托、聯動發展的塊狀經濟格局。據初步統計,1999年全省區域特色工業總產值達4300億元,占全省全部工業的65%。在較為發達的鄉鎮,其比重更高,部分鄉鎮甚至達到80%以上。“一鄉一品”、“一縣一業”已成為浙江經濟發展的一大特色。目前,全省已形成特色優勢產品產值超億元的塊狀經濟306個,其中10億~50億元的區塊91個,50億~100億元的區塊13個,超100億元的區塊4個,特色工業企業13萬多家,就業人數約600萬人。有名的區塊有:蕭山的羽絨業,紹興的紡織業,海寧的皮革業,嵊州的領帶,餘姚的塑料,慈溪的電器,義烏的小商品,諸暨的襪業,台州的泵業,永康的五金,溫州的服裝、眼鏡、皮鞋等。2005年,浙江有500多處年產值超億元的特色產業區塊,涉及175個行業和24萬多家企業,年產值占全省近一半,市場交易額全國第一。
4.製造業發達,內部分工明確、細致,合作緊密。浙江一直是我國重要的製造業大省,製造業在全省工業總產值和利潤總額中分別占97.1%和95.3%,高居全國各省市之首,製造業年均增長速度比全國高出5.7個百分點。2002年,製造業增加值占全省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達43.8%,工業製成品出口額占全省外貿出口的比重達93%,製造業從業人數占全省從業人員總數的26%。內部分工非常明確、細致,合作緊密,正因為大家分工明確,各司其職,決不動搖,才產生了分工的優勢,產生了合作的能量。
5.每個區域都有各自的經濟模式。如:杭州的休閑會展經濟,寧波的外向型經濟,溫州的滲透性經濟,台州的集群式經濟,金華的市場型經濟和嘉興的無源經濟等等。
浙江經濟崛起的原因,多數學者歸納為:
1.企業家精神。
浙江不僅雨水多,而且降雨量大致與農作物生長同步。隨著光照增加和氣溫上升,浙江的降雨量也隨之增加。這種光熱水氣同步的氣候特點,可以較好地滿足農作物對水分的需求。而且,浙江適宜於戶外活動的天數較多、災害性天氣相對較少。正是在這種特定的氣候條件下,浙江農民按照長期形成的農事活動經驗,形成了與大自然之間“一分耕耘,一分收獲”的積極理性預期,浙江農民漸漸成為中國最勤勞的農民。
在中國多數地方,要麼是雨水太少,要麼是氣溫太低,都較難進行常年耕作,根本不可能具有“一分耕耘,一分收獲”的條件。而浙江則能真正做到“一分耕耘,一分收獲”。適宜的氣候所形成的理性預期,促使浙江農民精耕細作、集約經營。然而在傳統農業社會,氣候在提供較好耕作條件的同時,也促使人口迅速增長,大量人口吞噬了脆弱的小農經濟所形成的勞動剩餘,整個社會仍不可避免地陷於貧困之中。但畢竟是在浙江,“一分耕耘,一分收獲”的積極理性預期與生存壓力相結合,促使人們不斷增加勞動投入,不斷提高土地產出,形成精細農業、多樣性農業和商品化農業,這就逐漸把浙江的小農經濟推向極致的水準:耕地複種指數全國最高、農業商品化程度也全國最高、以較少的土地養活較多的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