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時在重慶,製鞋行業存在的危機是低成本、低質量、低價位,已經不能適應日益變化的消費需求。加上重慶鞋業認識不到品牌化經營的必然性,不求進步,正好為求質量、走品牌、上女鞋提供了有利條件。市場的趨勢在於變則活,不變則死,看好了這個市場的“變”的趨勢,陳仁書也就敢於對自身的經營進行大膽取舍,切入全新的製鞋業,奔向大市場,做一個有膽有識勇於創新的浙江人。經過一番拚搏,陳仁書開創的“雲舟鞋業”終成重慶名牌,年產值很快即達數千萬元,大大超出了最初的幾十萬元投資。
鄭曉超走的是一條“人無我有”的求變之路。作為早年溫州十萬購銷大軍中的一員,跑供銷做市場是鄭曉超的長項,而且他非常講究誠信。在溫州低壓電器行業持續低迷時期,鄭曉超見沒有好質量的產品,不肯昧著良心坑害消費者,隻得告別電器營銷行當,在家賦閑。正在這時,一個過去和他同幹供銷的朋友帶來了銅鋁兩種接線端子讓他看,並告訴他,兩個產品外形雖然相同,但生產製作工藝迥異,一種是用鋁線鑄的,一種則是摩擦焊接的。前一種生產工藝溫州多如牛毛但沒有質量保障,後者隻有國內少數廠家能夠生產,代表了新的科技。這位朋友告訴鄭曉超,這種摩擦焊接的產品質量穩定,廣泛應用於國家電網建設,而今後若幹年內中國電力建設將會有一個大的發展,因而這種產品前景廣闊。摩擦焊接的接線端子,正是鄭曉超求之不得的,它具備了“人無我有”的創業思路,鄭曉超抓住時機,果斷上馬,創辦了永固金具廠。由於一絲不苟地狠抓產品質量,做的又幾乎是獨門生意,自然效益非凡。通過戰略陣地的轉移,鄭曉超贏得了事業發展上的更大空間,同時也創造了一個另辟蹊徑的典範案例。
“變遷”與“轉移”都緣於發展,奔向大上海或其他中心城市,無不是為了充分利用人才和技術以及信息集中的優勢;而轉向中西部地區,則是為了充分利用當地廉價的礦產資源和勞動力資源以及一些政策方麵的優惠。隨著經濟的發展,當今的浙江由於地域相對狹窄,交通受限,高校科研機構優勢欠缺,以及經濟起步早、區域性規模經濟形成早,規範化、集團化的名牌企業林立因而競爭激烈。這樣一來,方方麵麵都存在著“以轉求變”的必要性、必然性,因此走出這個擁擠的地域,到外麵更為廣闊的天地裏去,已成為浙江企業家新形勢下的選擇。
不斷進取,貴在“搶占”
機會是轉瞬即逝的,不付諸行動地去搶,要麼消失了,要麼被別人搶走了。正所謂“機不可失,時不再來”。因此要想不斷進取,必須煉就會“搶占”的功夫。
有一段時間許多顧客到一家義烏商店打聽一種暢銷商品,這位商店的老板便親自到北京進貨,可到北京發現已有多家義烏商店的老板也在進該暢銷商品。老板於是當機立斷,進一大批貨並空運回義烏。回家後,商品供不應求,一搶而空。其他商家姍姍來遲地銷售時,發現商品居然賣不動了。
正所謂“領先一步,海闊天空,落後一步,寸步難行”。當然,誰都知道“搶先戰略”勢在必行,但一定要在“搶”字上下功夫,才能將商機變為財富。
浙江人搶占市場的速度實在令人叫絕,往往是頭一天打聽到某個商機,第二天就能生產出產品,第三天就能收到訂單賺錢。敢“搶”善“搶”是浙江人做生意的一大風格。
1985年,鄭秀康上午知道了國家允許個體戶辦廠的文件,下午他就去注冊了鴻盛皮鞋廠,並注冊了鴻盛商標,鴻盛皮鞋很快進入了杭州、上海等大城市。
有“中國第一商人”之稱的汪立成說:“如果5到10年後大家都要去做這件事,那麼我為什麼現在不做呢?要想遊泳,就要先下水。”
浙江人天生就有跟著市場走的意識,並經常在商業競爭中搶占先機:教育部要頒發教師證,訂單被浙江人搶了;郵電部要印特快專遞信封,訂單被浙江人搶了;香港回歸要給警察換警徽,訂單被浙江人搶了;美國海陸空三軍要在軍服上做軍徽,訂單被浙江人搶了……
拿破侖有一句名言:我的軍隊之所以打勝仗,就是因為比敵人早到5分鍾。打仗是這樣,早到5分鍾會搶占有利地形,從而獲取全勝。商場如戰場,經商中比別人早幾天抓住商機,同樣會成為勝利者。
說者容易做者難,搶先的道理大家都明白,但真正行動起來就需要勇氣了。20世紀80年代初,擺個地攤就能發財,可很多人不敢。90年代初,買支股票就能掙錢,可很多人不信。機會就這樣錯過了。要想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就必須觀念超前、謀劃超前、行動超前,做到別人沒有想我們先想到;別人沒開始做我們已經做到。隻有這樣,才能搶到先機,創造優勢;才能抓住機遇,加快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