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80年代末,湖北省醫藥工業研究所成功研製了一種新型胃藥,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當時,該研究所提出:誰出3萬元,誰就能獲得該胃藥的生產權。某家製藥廠與研究所是近鄰,最先得到這個信息,但廠裏決策層在“花3萬元是否劃算”的問題上,統一不了認識,最後不了了之。而廣東“麗珠”製藥廠得知這個信息後,知道此藥大有前景,於是立即行動。廠領導親自趕到武漢,以40萬元獲得該藥的生產技術和新藥證明書,並迅速投產。僅在第二年,此藥的產值便達1.2億元。
以企業理念辦高等教育
1999年,一名浙江商人來到上海,在南彙康橋開發區,他要創辦一所總投資4億元、占地438畝、總建築麵積達16萬平方米的大學,一所與英國“劍橋大學”中譯名稱諧音的上海“建橋大學”。這個溫州人就是身為上海建橋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的周星增。
作為中國的大都會,上海早已成為浙江人寄托自己創富夢想的佳處。20世紀80年代初,浙江購銷大軍闖蕩上海,盡力施展著自己的拳腳。紛紛來到上海的數不清的浙江人,在這裏從事著家鄉產品的銷售,利用各自的優勢和才幹務實創業,積累智慧的同時也積累著金錢。彈指一揮間,十多年過去了。20世紀90年代末,無論是在本土還是在上海發展的浙江人,大多都已成為不同規模的企業老板或企業股東,錢袋裝得滿滿的,經驗積得足足的,膽子練得大大的,頭腦更加精明,自然今非昔比。周星增就是這樣的一個。
對於這個一擲千金,氣魄驚人,一口氣買下數百畝地皮的浙江人,南彙區的上海人一開始並不知道他在做什麼。有人猜測他要在這裏建房辦廠,也有人猜測他是一個地產商,要做房地產,還有人猜測他可能要建批發市場。但誰也沒有將他的買地之舉與辦學校聯係在一起。因為人們知道,學校乃至所有教育事業都是清貧如水的,並沒有什麼油水好撈,所以當他們聽說這數百畝的黃金寶地是用來蓋校舍、辦教育時,無不感到出乎意料,頗感詫異。在上海市南彙區教育主管部門,教育官員對周星增此舉也頗為不解。在他們的眼裏,是無論如何也不能把賺錢與辦學聯係在一起的。他們認為,辦學就是要清湯寡水,就是要恪守安貧之道,換言之,就是隻許貼錢,不能賺錢,要不怎麼叫做“教育事業”而不叫做“教育企業”呢?正緣於此,當周星增在上海教委谘詢辦學問題的時候,得到的回答盡管是客氣的、禮貌的,但婉轉的背後卻有著很嚴肅的潛台詞:你們浙江人經商的確像猶太人一樣精明,但辦大學可不是一件簡單的事,需要慎重考慮、慎重研究。作為申辦人的建橋集團公司要考慮和研究,作為教育主管部門也要考慮和研究。因而,周星增要辦大學,不僅教育主管部門沒有給予明確的答複,就連他過去的領導和朋友也表示疑慮。
可是,周星增仍然“癡心不改”。周星增曾在大學任教十年,下海後進入中國天正集團公司。他從財務部經理做到銷售中心總經理、集團公司董事、董事長助理,最終進入了領導核心層,可謂達到了人生事業的峰頂。但他是一個追求不止的人,認為人生是一條拋物線,每項工作、每項事業的運作都是一條拋物線。為了走得更高更遠,就必須在一條拋物線到達頂點時換一條拋物線,走到另一條拋物線上,這樣才會形成階梯發展。這就要求做事要不斷進取,勇於放棄。放棄就是改變,改變是一種痛苦的選擇,但改變中卻蘊藏著生機和希望,不放棄、不改變也就不能進步,必然會走向衰落。按照自己的這一人生哲學,周星增下海後,為了走得更高更遠,在更大程度上體現人生價值,他毅然踏上了到上海創辦大學的征程。
周星增認識到,在國家無法承擔也不應過多承擔教育經費的前提下,高校的民營化已經成為一種新生事物,並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一種趨勢和方向。有鑒於此,首先他證明了自己能夠辦大學管大學的能力。周星增曾是一名大學的老師,同時又有著經營管理企業的經驗,對大學的運籌了如指掌。但他對教育單位的經營和管理卻有著一種與傳統模式迥然不同的思路,他的學校肯定是要賺錢的——不能賺錢,任何單位和個人便失去了自我發展的動力,如果不從建立自我供養、自我造血的機製著眼辦學,便不能體現學校的民營性質,也必然會走向衰落。
但在當時,周星增之所以在國內教育事業發達的上海得不到足夠的理解和支持,問題在於人們的觀念此時還沒有發生大的轉變,還沒有跟上來。隨著改革的深化,公眾逐漸開始明白,辦大學是一種極具經營價值的投資活動,而且體現了與國際接軌的潮流。正是在1999年,當很多人還覺得辦教育是一種冒險時,周星增卻能夠超前一步,看準發展方向,準確把握時代潮流,大膽決定投資4億元人民幣,采取邊建邊報批,不批則反複申請的策略,癡心不改地辦學。
多年來,我國的教育事業一向是國家財政撥款,國家需要承擔學生受教育的大部分資金,也正因如此,教育機構經費總是不足,教育事業發展也一直遲緩。為了改變這一情況,1999年的9月,國務院召開第三次全國教育工作會議,明確提出:“積極鼓勵和支持社會力量以多種形式辦學,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教育需求,形成以政府辦學為主體、公辦學校和民辦學校共同發展的格局。”這對朝思暮想從事教育投資的周星增來說當然是天大的喜訊。周星增在這一政策的鼓舞與支持下,經過不懈努力,終於以自己投資教育事業的真誠打動了上海教育主管部門,贏得了他們的理解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