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生活在一個複雜多變世界裏,要想選擇正確的道路,就得具有能夠穿透層層迷霧的洞察力。曆史上每次宏觀調控或整體經濟環境出現波動時,浙江人往往因為洞察力強,往往能對宏觀形勢做出準確判斷。
要成功地經營一個企業,要有敏銳的對市場的洞察力和分析力,不能光看眼前利益,而要把目光放遠些,看到今後的發展趨勢,隻有事事走在別人前頭,才有必勝的把握。每一次社會變動都意味著對商人洞察力的檢驗,高瞻遠矚的商人才能先知先覺,從一個成功邁向另一個成功。
1980年,初中畢業的朱張金開始了販賣領帶、襪子的小買賣。他修過電器、辦過針織廠。到了1988年,已有2.5萬元積蓄的朱張金借了19.5萬元,讓村裏出麵買下了一家製革廠。村裏怕以後出問題,堅持“所有虧損與村裏無關,所有盈利歸朱張金所有”。
朱張金高價買殼經營,很多人並不看好,可是誰又能想到,十幾年之後,這家企業不僅沒有敗落,反而越做越好,成了中國皮革行業中響當當的龍頭企業。從創業時的2.5萬本錢,到2001年朱張金擁有的卡森資本金已達25億元,朱張金靠的不是運氣,而是依靠他敏銳的洞察力。朱張金一年中有幾個月的時間在國外跑生意,其目的就是看看有多少市場機會。
“出手快,眼光準”,是朱張金最大的本錢,卡森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每一次產品調整都比人家快。1995年下半年,朱張金在莫斯科成立了一家公司,當地出現了搶購卡森皮衣的風潮,一天可賣幾千件。光靠卡森自產的皮衣顯然遠遠滿足不了。於是卡森在海寧成立檢控中心,由卡森統一提供羊皮、款式、輔料,讓海寧的60個皮衣加工廠為它定牌加工。那一年在俄羅斯總共銷掉了60萬件卡森皮衣,卡森淨賺1800萬元。當海寧老鄉紛紛北上與朱張金搶著去俄羅斯賣羊皮衣時,他卻轉身做起了豬皮生意。1994年,國內皮革業一度走低,許多小企業倒閉,卡森卻反其道行之,投資1000萬元擴大豬皮革生產規模。不少人感到驚奇,朱張金說,小企業倒閉了,市場份額讓出來了,卡森正好可以搶占市場。果然,卡森當年盈利750多萬元,比上一年增長6倍。
1997年4月,朱張金到香港參加皮革展,他發現:展會上中國、韓國、斯洛文尼亞的企業展出的都是豬皮製品,而美、英、德等發達國家企業展出的都是牛皮製品。從香港回來,朱張金宣布:要把豬皮生產線停了,上牛皮生產線。卡森高管層很不理解,朱張金斬釘截鐵地搖頭,說:“商機稍縱即逝,如果等每個人都認同的話,太晚了。”朱張金認準了牛皮市場比豬皮市場大,決意不給自己留退路。有公司把二張100萬平方英尺的豬皮單子交給朱張金做,如果接這個單子半個月就可賺100萬元,但朱張金沒有接。許多人都說朱張金瘋了,要知道當時許多企業因接不到訂單而頭痛呢!
從1997年以來,卡森先後到美國、澳大利亞、巴西、德國等設立辦事處,了解市場信息,公司技術中心則根據國際市場需求,及時開發新產品,1999年開發出普通沙發革,全拉麵沙發革,2000年開發出兩層革,2001年重點開發高科技、高附加值的沙發革和汽車坐墊革。如今,卡森的牛皮沙發等家具暢銷美國,2003年2月,經美國最大的家具經銷商的推薦,卡森牛皮革沙發順利進入白宮。
“現在許多企業看我搞牛皮革賺了錢,開始要跟風了,而我則已經在一年前開始考慮上別的項目了。”對於競爭對手,朱張金十分自信。
對成就永不滿足
浙江人對成就的追求是永無止境的,與傳統的“小富即安”、“知足常樂”格格不入。有了十萬想百萬,有了百萬想億萬。但他們的“想”不是幻想、空想,不是白日做夢,而是付諸行動的掙錢實踐。他們對成就的“貪婪”正是他們創造一個又一個奇跡最根本的原動力。
美特斯·邦威集團老板周成建出生於浙江青田縣的小山村裏,小時候家裏非常貧窮。在他14歲那年,為姐姐置備嫁妝,家裏才買了一台縫紉機,他便利用這一大好機會自學縫紉成了一名小裁縫,製作服裝出售,同時“倒賣”服裝用的紐扣等一些小商品。1985年,20歲的周成建隻身一人走出家鄉的大山,來到60多公裏以外的溫州市,在妙果寺市場租了一個攤位,以前店後廠的形式製作服裝銷售,這次他成功地賺到了“第一桶金”,到了1993年他已經成為四五百萬元的款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