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章 不斷進取,始終駕馭新潮流(4)(1 / 2)

如何讓企業長盛不衰,成了眾多企業家頭痛的問題。縱觀中國的大小企業和公司,別說打造百餘年“老字號”,就是能順順當當走過10到20年的也少之又少。一個重要原因(也是被人們所忽視的原因)那便是沒有很好地經營企業文化,阻礙了企業的長遠性發展。

企業像人一樣,有自己特有的性格、風情和生存理念,一個沒有企業文化的企業就像一個沒有個性的人,別人不會注意它,自己也不會有什麼驚人之舉。曾赫赫有名的“愛多VCD”製造商,就是因為在企業高速發展的同時沒有對企業文化引起重視,導致企業文化嚴重頹廢而最終導致了企業的破產。

而浙江的一些企業,對企業文化的理解與重視是他們經營活躍的原因。浙江紹興的日月首飾集團公司是專門從事珠寶、首飾的生產和加工企業,他們從30多平方米作坊發展到今天下屬16家企業的私營集團公司,並獲得了迄今為止首飾界唯一的“中國馳名商標”稱號。麵對這樣驕人的成績,集團總經理把它歸功於企業的企業文化——“以誠治企”。

不管在管理上,在工作和經營中,都十分注重自己特有的企業文化理念。“誠則就業,隨則毀業”,大到公司決策、小到幫助普通員工建立理財觀念,日月首飾集團都時刻體現了對企業文化和企業精神的重視,自上而下地在集團內部實施企業文化的塑造和整合。

企業文化是一群人在企業的生存發展中形成的、特有的、有凝聚力量的理念。在一個企業裏,人們來自五湖四海,語言是五花八門的,但是過一段時間,語言趨於接近,思維方式也趨於接近,這就是文化的力量。企業文化是一種共識,是一種默契。有時候可以一句話不說,隻一個眼神,下屬就知道怎麼幹。這提高了組織效率,降低了管理成本。

1995年春天,錢金波回鄉創辦了永嘉紅蜻蜓鞋業有限公司。當時,他一無廠房,二無產品,三無穩定的市場,而且競爭環境已經非常激烈。

對傳統文化有著強烈摯愛的錢金波,認為技術可以複製,但文化不能抄襲。世界級的名牌,不僅具有豐富的技術含量,更追求濃厚的文化底蘊,文化始終是企業發展的靈魂與動力。

當不少剛剛起步的企業都在產品經營、交易、生產等環節上做文章時,錢金波卻別出心裁地提出了打造“文化品牌紅蜻蜓”的響亮口號。他投入20萬元和溫州電視台合辦了一個“紅蜻蜓之旅”欄目,在浙江創下媒體與企業合辦文化欄目的先河。隨後又有“紅蜻蜓獎學金”、“紅蜻蜓美食文化”、“紅蜻蜓文化家園”、“紅蜻蜓少兒節目”、“紅蜻蜓明星足球賽”、“紅蜻蜓杯山水畫比賽”等電視欄目源源而出。同時,一年一度的“紅蜻蜓·紅五月”大型文化係列活動更是成為紅蜻蜓企業文化的一大看點,也是紅蜻蜓品牌的一張名片。紅蜻蜓攜著清新如風的文化氣息迅速被社會所接受。1995年底,創辦才9個月的紅蜻蜓便創產值3000萬元,利潤168萬元。

1999年,錢金波發現具有5000年曆史的中華鞋文化長久以來很少有人關注,於是,他留心收集上到遠古下至民國的各式鞋履,並把鞋與文化、鞋與戲曲、鞋與歇後語、鞋與笑話通通製成“鄭人買履”、“隔靴搔癢”、“臨時抱佛腳”等雕塑,陳設在專賣店裏,進行文化促銷。

為了弘揚中華鞋履文化,錢金波又於1999年10月成立了全國第一家專門的鞋文化中心——紅蜻蜓鞋文化研究中心。

2001年5月,紅蜻蜓集團投巨資建成了中國第一家中華鞋履文化館。展館收集了300多件從先秦到民國,不同時期不同民族的代表性鞋履。7年來,錢金波直接用於文化事業的投資已達2000多萬元。“紅蜻蜓”牌係列皮鞋相繼榮獲“中國真皮名鞋”、“國家首批免檢產品”等稱號。2002年9月1日,紅蜻蜓又一舉登上中國品牌的最高峰,摘取了“中國名牌產品”等稱號。錢金波說:“是文化之力托起了紅蜻蜓。”

為更好廣泛地傳播鞋文化,錢金波又和葉大兵一起將曆代鞋履文化資料彙總起來,編撰成我國第一部《中國鞋履文化辭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