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章 浙江人如何永遠立於不敗之地(1)(2 / 3)

自生能力與創新能力推動發展的模式,在經濟轉軌時期較易取得高增長的結果。但由於沒有或很少有外力的介入,其自身存在的不足也相當明顯。目前較為普遍的觀點認為浙江經濟具有“低、小、散、弱”、“輕、小、集、加”的特點,這是該模式必然導致的結果。

特別是在外部存在強經濟體的情況下,自生能力推動的經濟體往往會受到較強烈的幹擾。比如浙江經濟在融入上海經濟圈的過程中就會如此。上海的目標是建設成為國際性的金融、商貿中心。這對浙江經濟的發展一方麵會起巨大的輻射作用:主要是勞動密集型產業,包括農業、工業、服務業向浙江轉移。但另一方麵也會對浙江經濟產生強大的吸納作用,即把浙江的資本、人力吸納到上海,從而削弱浙江經濟的競爭力。浙江經濟在融入上海經濟圈的過程中,如何主動提高自身的經濟結構和實力,從而在接受上海經濟輻射的同時,盡可能減少上海經濟發展對浙江經濟的削弱,是浙江人必須正視的一個重大課題。

但無論如何,浙江依靠自生能力與創新能力取得的成功,對我國絕大多數不可能依賴財政支持發展經濟的地區,具有強大的現實意義。浙江的曆史文化傳統不可複製,但自生能力與創新能力的發展模式卻是市場經濟的普遍規律,因為除了南北極這樣的特殊地理區域外,幾乎一切地區,都具有潛在的自生能力與創新能力,隻是程度不同罷了。

先發優勢弱化的懸念

先發優勢弱化是當前浙江模式的一個最大懸念。其依據是隨著全國各地加快推進改革,周邊省份改革與發展政策力度的增強,浙江先發優勢必然逐漸弱化。以常理推測或許是對的。但也必須看到,在其他省市加快改革的同時,浙江也在加快改革,民間蘊藏著很強的改革活力。浙江民間以鄉土文化賦予的精神氣質,以市場競爭給予的敏銳反應,以生存壓力形成的發展衝動,挑戰環境變化,創新經營策略,形成了新的改革和發展態勢。總體而言,浙江作為全國改革與發展領跑者的先發優勢並未弱化,甚至有所增強。

作出這一判斷的一個間接證據,是快速而健康發展的浙江經濟。1998年以來,浙江經濟進入了新一輪的穩定增長時期,迎來了改革開放以來最好的發展時期,浙江GDP增長速度穩定地保持在10%左右,高於全國GDP增長速度的倍數,從1997年的1.26倍上升到2005年的1.54倍。

這絕不是一俊遮百醜。如果沒有堅實的製度支撐,一個缺少資源、缺少中央政府投資的省份,是不可能有如此驕人成績的。

更為可喜的是,全省的財政收入、企業利潤和城鄉居民收入同步快速增長,經濟增長質量較好;經濟結構調整加速,第三產業增長速度超過第二產業,2002年占GDP比重首次達到40.0%。

目前,浙江至少在以下五個方麵,保持著全國市場化領先地位。

1.所有製結構調整領先。2004年,浙江國有控股工業占全省規模以上企業產值的15.2%,為全國最低。集體工業占規模以上工業的比重為9.6%,列全國第20位。以上兩項合計,公有製工業產值比重,僅占規模以上工業的24.8%,為全國最低。截至2002年底,非公有製增加值已占全省GDP的53%。

2.國有和集體企業改革領先。2005年底,全省國有、城鎮集體企業改製麵已經達到97.8%。浙江國有和集體企業改革有三個重要特點。一是改製與轉換勞動關係同步推進;二是縣(市)以下國有與集體企業,凡是能改的基本已經改製;三是在個私經濟快速發展的同時,國有經濟實力有所增強,這在全國是不多見的。

3.市場化水平領先。以國家某課題組2005年12月公布的一項研究表明,浙江國民經濟市場化水平,連續四年保持全國第2位,與廣東差距有所縮小。

4.市場體係確立領先。浙江作為“市場大省”,商品市場的發育程度和發展規模都居全國領先地位,2005年,全省有各類市場4326個,實現成交額5303億元。其中,生產要素市場133個,成交額306億元。長期以來,浙江要素市場發展滯後的說法,幾成陳詞濫調,但從全國看,浙江仍是領先的,這是因為全國要素市場發育也普遍滯後。2005年浙江省要素市場發展列全國第4位。

——政府職能和運行機製轉換領先。浙江是全國第一個推進行政審批製度改革的省份,第二輪審批製度改革已於2002年底完成,再次削減審批等事項1/3,行政提速20%,各地普遍建立了集中審批機構或辦事大廳。當然,對行政審批製度改革和辦事大廳的詬病,幾乎一直沒有停息過。但不管怎麼說,堅冰一塊的政府體製改革,已經打開了一些缺口。省直接對縣(市)的財政體製,是典型的浙江土特產,據說一位中央領導曾幾次要求浙江改變這種做法。浙江不僅頂住壓力,而且進一步擴大經濟強縣(市)行政權限,一步步向著省直接領導市(縣)的體製推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