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章 浙江人如何永遠立於不敗之地(2)(1 / 3)

1.思維創新能力亟待培育。一方麵,許多浙商由於缺乏參與國際競爭與合作的經驗,麵對全球競爭新格局,特別是國外大公司設置的重重技術壁壘,缺乏應有的準備。另一方麵,短缺經濟時期形成的思維方式一時難以轉變,重眼前輕長遠的價值取向仍然明顯;重製造輕研發、重銷售輕服務的經營風格普遍存在;重機器裝備等有形要素而輕科技、人力資源、品牌等發展型要素的投入模式依然盛行。經驗缺乏與慣性思維束縛了企業的思維創新,思維創新能力亟待培育。

2.創新的辦法亟須突破。在浙江塊狀經濟發達的區域,同一產業集聚了眾多企業,如何針對產業結構建立共性技術研發平台還缺乏有效的措施,如何基於產業發展建立國際技術需求與供給的信息互動機製等,企業和政府還都缺乏有效的方法。從大多數浙商來看,零星的辦法多,著眼於係統的辦法少;推動管理創新的辦法多,推動科技創新的辦法少;針對當前的辦法多,兼顧未來的辦法少。

3.創新的保障亟須跟進。自主創新尤其是技術創新,相當於投資大、周期長、要求高的風險投資,企業需要一定的人力與財力作基礎,但許多企業缺乏技術人才與研發團隊,且科技投入非常有限,直接影響到產品質量、技術更新、產業升級乃至整個經濟的運行效率。與此同時,科技人才的無序流動與技術的隨意拷貝缺乏有效的防止措施,企業在人才與科技上的投入難以得到有效的保障。

因此,浙江各級政府部門必須著眼於思維創新,製度創新和機製創新,引導、鼓勵、幫助浙商提升自主創新能力。例如,各級政府應製定有利於鼓勵民營企業加大科技投入的政策,強製性提高研發費用在銷售總額中的比例;製定有助於推動企業加大人力資源投入力度的政策,營造良好的人才引進、培養、留用環境;製定有助於引導企業加大品牌投入的政策,幫助企業實施品牌戰略;在技術研發上可采用政府支持、市場化運作機製建立支持產業發展的研發平台,加強對共性與核心技術研發的投入力度。浙商的成功與否,對中國民營經濟的發展具有標本意義,因此事關重大,一定要給予高度關注。

總的來說,浙商最大的危機是過去的20年來僅僅是依靠自己的勇氣和勤奮走向了成功,但是走向再成功則需要更多的創新。浙江人需要在商業世界中創造出更多的行業、產品與服務而不是簡單的模仿與跟進;浙江人需要改變很多舊有的商業模式而不是單純地去適應它們;浙江人需要為管理界、營銷界注入更多的實踐思想而不是簡單的學習。從來都沒有一種思想是引領企業界的,恰恰相反,偉大的管理思想都來自於企業的創新與實踐。

而最重要的一點,是浙江人需要在全球更高的高度開拓浙江人的視野,浙江人的精神不應該隻存在於浙江或者中國,它應該根植全球,傳承浙江人天生的勇氣與勤奮,並在全球化的年代不斷地自我否定與自我發展,在全球的舞台上創新,去創造一個又一個的奇跡。

借鑒寧波的混合發展道路

如今,浙江現象成為中國民營經濟改革的坐標,縣域有義烏,市域有溫州,省域有浙江,前後左右的亮點下麵,寧波似乎不引人注目;但外界如若隻把浙江——溫州——義烏作為省市縣三級典型,作為剖析浙江之謎學習浙江經驗的全部,而忽視寧波的價值,顯然是不完整的:寧波平靜但不平庸,低調但不低聲,穩健但不保守,創新但不極端。一方麵,看浙江忽略寧波,是看不清的;寧波是浙江省的經濟中心城市,也是全省對外開放的重要窗口,在全省經濟發展中具有舉足輕重的戰略地位。寧波作為國家計劃單列市,在浙江和長三角地區都有十分重要的戰略地位。可以說,寧波的發展直接影響到浙江的發展。另一方麵,浙江——溫州——義烏等典型,已形成模式、一旦模式化,即意味著個性突出,忽略其他特點。而寧波不同,當民營經濟成為浙江經濟的代名詞時,身在浙江的寧波顯得有點另類:最突出的一點是寧波的國有經濟比較強,寧波的政府比較強勢,寧波發展的起伏與全國比較合拍;既有民營經濟的基調又具備國有經濟的背景,兩棲屬性規定了寧波經驗對全國其他地方的參考價值,參照係數比較全麵,可借鑒性強。

過往二十年的產權曆史變遷最能說明問題:在變革和學習的進程中寧波不輸於中國的任何城市。南毗溫州、北鄰蘇南的寧波近水樓台,在兼容“溫州模式”和“蘇南模式”的同時,利用計劃單列和副省級的行政優勢,走出了一條獨特的“寧波模式”——混合經濟發展之路。

寧波的騰飛之路既不同於“溫州模式”的全體民營戰略,也不限於新“蘇南模式”的兩頭在外之道,更不同於青島經濟中的國有成分獨強的態勢。

改革開放以來,寧波經濟增長年均達19.7%,是全國平均水平的1倍以上;2002年,寧波這個540餘萬人口的地區以GDP總量1500億元,列全國第12位,人均則進入前4名。2003年發展速度為15.3%,GDP則達到1770億元。在高速發展中,寧波注重了效益與可持續發展。2003年,寧波工業11項經濟效益考核指標繼續保持全省老大地位;在5個計劃單列市中,寧波的經濟效益得分最高。2003年,寧波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人均消費支出,在長三角15個城市中僅次於上海,在15個副省級城市中居第3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