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章 浙江人如何永遠立於不敗之地(2)(2 / 3)

這些成績的取得,一個主要動因被認為是源自於寧波的混合經濟發展道路——國有、集體、民營以及外資均衡發展的四輪驅動模式。

1992年,寧波實際上開始了混合發展的探索。從這一年起,寧波比較徹底地進行了企業股份製的改革,至2002年底,全市國有、集體企業改製麵達到98.9%。這在當時讓許多人驚詫,也讓一些人“痛心疾首”。可正因此,寧波的民企大多由鄉鎮企業改製而來,家底遠比溫州的家庭作坊要厚,這是寧波眾多企業後來能做大做強的重要原因。

經過毫不手軟的“摘紅帽”改革,寧波又積極引入股份製、公司製。現代企業製度的適時建立,為寧波企業的迅速壯大打下了製度基礎。目前,寧波個私、民營以及其他的混合型經濟實體近30萬家,占全市企業總數的91.5%。民資、國資與外資攜手共進的案例,在寧波不勝枚舉。

2003年手機年銷售額突破100億元的波導公司就是一例。“波導”起步時是鄉鎮企業,成為國產傳呼機老大時已是民營資本占主導。為了進一步做大做強,“波導”又被國有企業寧波電子集團控股並掛牌上市。如今,“波導”是國有、集體、民營等多方持股的新型混合所有製企業。

寧波各種所有製經濟在市場競爭中相互促進,共同發展。國有(集體)經濟在“混合”中增強了控製力,民營經濟在“混合”中開始了第二次飛躍,外資經濟在“混合”中水漲船高,三者在競爭與合作中提高了各自的競爭力。

寶新公司是寧波“百億工程”啟動項目之一,由上海寶鋼集團公司出資54%,浙甬鋼鐵投資(寧波)有限公司出資12%,加上日本國日新製鋼株式會社、三井物產株式會社、阪和興業株式會社聯合投資興建。經過四期擴建,冷軋不鏽鋼單廠規模為全國第一、世界最大。

寧波吸引了埃克森美孚、英國石油、美國道化學等化工行業巨頭投資,成為全省乃至全國重要的化工生產基地。在浙江,寧波率先實施“以民引外、民外合壁”的引資戰略。目前,寧波的引資量超過全省的1/3,為全省最多;在貿易方麵,寧波創造的外貿順差和一般貿易出口額均居全國15個副省級城市首位。

寧波的招商引資與蘇南不同,蘇南吸引的外企以IT等高科技產業與資本密集型的產業為主,這些產業多為候鳥型的外企,存在潛在的遷移可能性。而在寧波落戶的外企多為重化工業,具有依托港口的特性,投資成本大,遷移困難。這使得寧波的外企抽資的風險比較小,有利於經濟持續穩定增長:

與溫州市製定的“國際性輕工城”的目標定位比,寧波的發展定位似乎更全麵,產業升級更快。寧波已初步形成石化、能源、造紙、鋼鐵、汽車、服裝、家電和電子信息等八大產業基地。

探討寧波模式,是件費力不討好的差事。由於寧波地緣優勢,遊走於蘇州和溫州之間,多種經濟模式在寧波交疊交彙,使寧波經濟具有“雜交”優勢。從發展模式看,寧波經濟既承受了蘇南發展鄉鎮集體經濟的引力,又受溫台等地發展個私經濟的影響,同時又受上海浦東開放型經濟的高強度輻射,從而在寧波這片土地上形成了國有、集體、個私、外資經濟同台競技、共生共榮的特有現象,具有顯著“雜交”特點的發展模式。從經濟結構看,已明顯轉入產權多元化的“雜交”狀態,民營經濟已占寧波工業經濟總量的80%以上。這種多元經濟模式和成分的交融,優化了經濟結構和生產方式,促進了互補,催生了競爭,從而使寧波經濟進發出強大的活力。寧波的發展既有蘇南的底子,又有溫台的影子。寧波的“沒有模式”就是“寧波模式”。

中國是後發性現代化國家,由於發展初始條件的不同,加上漸進式改革形成的落差,客觀上為區域經濟的發展提供了豐富多彩的多樣性選擇。但是,不管哪個地區選擇哪種方式,都必須切合當地的實際。這裏需要把握的核心是:模式也好,秘籍也好,沒有哪個最好,隻有哪個最合適,最有效。

如何走出一條快而有序的發展方式,需要有模式的示範效應。所謂模式的示範效應,主要是指某種發展模式對其他地域經濟發展的可借鑒性。蘇南地區、溫台地區和珠江三角洲區域經濟突起,引起各級政府和理論界的普遍關注,並因其各具特色的經濟發展路徑,被概括性地稱為“蘇南模式”、“溫州模式”和“珠江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