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章 浙江人如何永遠立於不敗之地(3)(1 / 3)

如何抓住戰略機遇期,實現浙江的跨越式發展,如期實現富裕型小康目標,是浙江上下的當務之要。

浙江經濟目前處於發展轉型期,今後幾年是浙江經濟發展潛力、實現趕超的關鍵階段。作出這樣的判斷,主要基於以下幾點考慮。

一是浙江經濟發展總體上處於上升階段。無論是從現實的城市經濟發展環境、城市綜合發展水平看,還是從潛在的城市綜合競爭力看,浙江的排名位次都在逐年上升,趕超勢頭良好。

二是除了上海、北京、廣東、江蘇等少數幾個省市的綜合實力及經濟發展環境綜合得分遠遠高於其他省份外,其餘省份之間並無實質性的差距,基本上處於同一層次。過去十多年就是這些同類省份相互趕超的曆史,現在的發展格局已經與十年前大不一樣,五年、十年後的格局會更不一樣。浙江實現趕超的基礎、機遇都很好,關鍵在於能否發揮自身的優勢,揚長避短,優化環境,就有望進一步趕超,甚至接近領先省份。但如果不能很好地發揮潛力與優勢並改善環境,不能保持較快的發展速度,不能形成整體性、綜合性的競爭實力,則很有可能迅速被其他省份所趕超,從而處於相對落後、被動的勢態。

三是浙江發展的潛力很大。浙江的經濟實力排名靠前,經濟發展潛力指標的排名更靠前,主要得益於工業企業的效益、效率較高,機製靈活、適應能力強。盡管浙江在文化發展、城市規模、城市功能等方麵趕上領先城市還需要一個比較長的時間過程,但一個富有活力、潛力的經濟發展環境和發展主體將在趕超過程中發揮基礎性作用。

如何保持快速協調健康發展?如何尋找新的支撐點和“加速器”,實現經濟社會文化的新一輪提升?如何發揚求真務實的精神,樹立科學發展觀?在進入新世紀召開的中共浙江省第十次黨代會上,提出有了明確的對策。即以樹立和落實科學的發展觀為主題,以深化改革為主調,在堅持以人為本、統籌兼顧上下功夫,在推進聯動發展、提高整體素質上求實效。

——推進城鄉聯動。堅持把城市發展和農村發展緊密結合起來,統籌城鄉規劃,走以城帶鄉、以鄉促城、城鄉互動之路,推進城鄉一體化。加快城市化步伐,構築現代化大都市,增強城市集聚、輻射和帶動功能;加快建設城鎮型新農村,促進農民職業和空間轉移,培育新的消費群體,為構築大都市奠定堅實的社會基礎;加快城鄉勞動就業、社會保障、公共服務一體化,努力增加城鄉居民收入,切實縮小城鄉差距,促進城鄉全麵繁榮。

——推進產業聯動。堅持產業立省,以科技進步和信息化帶動產業結構升級,優化一產,提升二產,突破三產,形成一二三產業相互促進、協調發展的現代產業體係。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全力推進一批百億項目建設,構築環杭州灣產業帶,打造先進製造業基地;大力發展現代服務業,發揮優勢,挖掘潛力,擴大規模,提升層次,增強城市綜合服務功能和為先進製造業基地服務的能力;加大扶持力度,夯實農業基礎,增強產業整體競爭力。

——推進港橋海聯動。抓住建設寧波杭州灣跨海大橋和港口一體化的曆史性機遇,進一步發揮海洋的資源優勢,大力發展港口經濟、大橋經濟和海洋經濟,形成互為依托、相互促進的聯動格局。加快建設國際性大港口,進一步確立港口的龍頭地位;發揮大橋拉動全市經濟的“加速器”作用,超前規劃,以橋造勢,乘勢而上,構建“大橋經濟圈”;開發藍色國土,培育海洋經濟,建設海洋經濟強市,使海洋經濟成為重要的經濟增長點。

——推進內外聯動。堅持以開放促發展,進一步用好國內國外兩個市場、國內國外兩種資源,在更寬領域、更高層次參與國際國內競爭與合作。充分發揮對外開放的先發優勢,大力發展開放型經濟,提高對外開放水平;積極推進區域經濟合作,主動接軌大上海,融入長三角,參與西部大開發,努力擴大發展空間;加強對區域發展的協調和指導,充分發揮各地的產業特色和資源優勢,揚長避短,優勢互補,促進縣(市)區經濟錯位和協調發展。

——推進生產生活生態聯動。堅持可持續發展,把人們的生產生活活動建立在環境保護和生態改善上,提高生產力發展與生態建設的聯動效應,實現經濟建設與生態環境雙贏,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處。全麵推進生態市建設,提高環境和資源的承載能力;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和清潔生產,形成有利於節約資源、減少汙染的生產模式和消費方式;增強人民群眾建設生態市的參與意識和參與能力,推動整個社會走上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

——推進經濟社會發展聯動。堅持以人為本,在加快經濟發展、提高運行質量和效益的同時,更加注重社會發展和進步。進一步發揮浙江的人文優勢,加快建設文化大省;加強公共衛生體係建設,發展各項社會事業,推進社會領域改革和體製創新,切實改變社會事業相對滯後的狀況;加強就業和社會保障工作,疏導化解社會矛盾,規範社會管理,保持社會和諧穩定,保障人民群眾的政治、經濟和文化利益,促進三個文明協調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