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手讓一切勞動、知識、技術、管理和資本的活力競相進發,讓一切創造社會財富的源泉充分湧流。在這裏有著鮮活的詮釋。
“長三角”經濟“一盤棋”
如何迎接長江三角洲經濟一體化的大趨勢?怎樣拆除“長三角”經濟一體化的“門檻”等等,已成了今日人思索的問題。隨著融入“長三角”經濟一體化趨勢,浙江將直接麵臨著信息、交通、市場、旅遊、金融等方麵的大機遇。
立足浙東、服務全省、聯係華東、麵向全國、走向世界——作為長三角經濟合作區的“龍頭”,浙江隻有沿著“一盤棋”和大協作的思路,以市場共享、優勢互補、共同發展為目標,拆除區劃經濟的籬笆牆,敞開海納百川的胸懷,才能立於不敗之地。
機遇之一:區域信息一體化。對浙江來說,上海無論在社會、經濟方麵還是在文化、生活方麵,幾乎每一條信息都充滿了誘惑:南京路上熙來攘往的客流、上海灘的滾滾資金,每一個時刻都散發著創造財富的巨大可能;繁忙的空港、沸騰的碼頭、繽紛的市場,每一個空間都充溢著現代經濟要素流動的韻律。可以說,充溢的信息流,對一個城市來說意味著發展機遇,對一個企業而言則意味著財富誘惑。然而,黃金畢竟不是俯拾皆是、唾手可得,浙江必須具有捕捉信息的智慧和贏取財富的能力,促進區域信息共享。信息是決策的依據,信息也是生產力。事實上,浙江人在以上海為龍頭的“長三角”大市場的誘惑麵前,既有收獲利潤的欣喜,也有一無所獲的黯然:不少企業因為產品不對路,幾經努力依然無功而返;不少企業因為市場沒摸清,多次嚐試仍被擋在市場門外。
浙江如能與上海、南京、杭州、蘇州、無錫等地加強信息資源共享,特別是大量經濟、文化、社會的信息合作,建立一個信息資源共享的平台,將有利於浙江的政府和企業間的科學決策、揚長避短,發揮各自的區域優勢,有利於企業經濟要素的配置和資源的流動集聚。
機遇之二:區域交通一體化。杭州灣的南北兩岸,京滬、滬杭、杭甬三大交通主幹線使江蘇的南京、鎮江、常州、無錫、蘇州和浙江的嘉興、杭州、紹興、寧波、舟山等串連成“Z”字形城市帶,與“長三角”地區的“龍頭”上海緊緊相連。京滬、滬杭、杭甬、浙贛鐵路與全國各地相通,滬寧、滬杭甬、乍嘉蘇高速公路,杭州灣跨海大橋和舟山連島工程,使這片區域的交通和物流“血脈”暢通。
如今,上海港年吞吐量2.21億多噸、集裝箱吞吐量640多萬標箱,並在動工興建大小洋山港,已確立以集裝箱為龍頭產業、帶動其他相關產業的發展戰略。據悉洋山港區遠期規劃碼頭岸線18公裏,可建成50多個深水集裝箱泊位,集裝箱通過能力可達2000多萬標箱,於2020年完工。港區一期工程計劃建設5個集裝箱泊位,岸線長1600米,碼頭年通過能力220萬標箱,在2005年建成。屆時上海就將超越釜山和高雄,躋身全球集裝箱港三甲。而浙江的港口貨物吞吐量已經居中國大陸港口第二位;江蘇江陰、南通等地也正在興建第四代、第五代集裝箱碼頭……而各港口在爭奪貨物源方麵又如火如荼。
“‘長三角’要培育東亞地區國際航運中心,與日本大阪、韓國釜山競爭,就是要把上海、寧波、舟山、南通的力量集聚起來,抱成團,握成拳頭,參與世界競爭!如果是分散的、城市之間各自為戰、無配合地參與世界競爭,是不行的!”長期研究港口發展戰略的研究員,更是把“長三角”港口一體化建設升級到了國家戰略的高度。與國外成熟的港口相比,長江三角洲港口群還是一個“小弟弟”,要提高追趕的速度,首先就要學習國外的成功經驗。在港口建設方麵加強合作,共同參與上海國際航運中心建設,加快建設功能完善、高效暢通的綜合交通運輸網絡。
待杭州灣跨海大橋的建成後,實現了寧波至“長三角”地區任何一個城市的四小時經濟圈。浙江可利用便捷的交通道路優勢,與上海、江蘇經濟組建成區域現代物流網,促進現代物流一體化,構建區域大交通體係。
杭州灣跨海大橋就像一根鏈條將“長三角”南部串聯起來了,使這個原本顯得有些分散淩亂的區域頓時具有了整體性的向上生長的力量。這就是世界第一橋的“串聯效應”。
機遇之三:區域市場一體化。在浙江許多企業家眼中,融入“長三角”經濟圈也就是與財富接軌,抓住了“長三角”大市場也就是抓住了機遇。難以勝數的經營實例,在反複作出“雙贏”的現實詮釋。
寧波漢通餐飲公司上海場中路分店的老板王勇對於上海市場的魅力感受頗深。剛營業不久的場中路店,2005年頭兩個月在上海的營業額就達800多萬元。無論是海鮮菜肴還是上海家常菜,都供不應求。巨大的消費潛力令王勇在大吃一驚之後喜出望外。他感慨地說:“上海市場的潛力實在太大了!”上海市場的魅力,同樣讓更多的浙江餐飲界老總喜上眉梢,開始樂滋滋地去上海、南京、無錫、蘇州等“長三角”地區廣開連鎖店,在更廣闊的天地中參與瓜分“蛋糕”競爭。據不完全統計,到2005年年底,浙江在滬企業已達5000餘家,他們為繁榮“長三角”地區經濟作出了新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