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打破‘長三角’經濟圈中的市場壁壘,消除地方保護主義和區域歧視政策,在市場準入、稅收和企業待遇上一視同仁,創造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進一步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作用,可以促進區域人才、技術、資金按市場規律自由流動和合理布局,促進浙江經濟資源的優化配置。從發展趨勢看,上海由於有較優越的條件,在“長三角”區域經濟合作中,會不斷地把周圍的資源吸引過去,出現“極化現象”。所以,浙江人以前期待上海經濟對其的擴散輻射作用,在目前來說恐怕不會太強,而上海對周圍地區資源的吸引作用則會進一步增強。隻有當上海發展到了一定階段後,才會出現擴散效應,推動區域內的分工合作。
所以,現在多是浙江企業向上海遷移,而很少看到上海企業來浙江投資。但我們應該未雨綢繆,努力為企業營造良好的發展環境,使企業既“走”得出去,又“引”得回來。如杉杉集團已經回寧波新建科技創業園。這為更好地融入‘長三角’經濟圈、參與全球經濟一體化創造了條件。
機遇之四:區域旅遊資源一體化。旅遊業可能是融入“長三角”最早、也是最自覺的產業之一。2003年,浙江旅遊業接待入境遊客222.15萬人次,接待國內遊客8720萬人次,旅遊總收入為1164.06億元。在這些遊客中,有30%以上的遊客來自上海。並且有許多江蘇、無錫、常熟的遊客也是通過上海旅遊團隊組織來的。浙江與上海、蘇南兩地經濟交往帶動的旅遊人氣正扶搖直上。目前,上海旅遊集散中心已經將“寧波兩日遊”列入常規發班計劃。這意味著在旅遊產業中,“長三角”地區的融通已達到十分緊密的程度。
在中國國際旅遊交易會上,寧波旅遊企業、景區打破以往“一城市一品牌”的促銷慣例,自覺融入華東精品旅遊線中,與杭州的山水人文旅遊、上海的都市型旅遊、江蘇的園林旅遊等線路融為一體,謀求在長江三角洲都市圈中進行旅遊資源共享、優勢互補、信息整合,攜手合作形成“長三角”大旅遊圈。
所謂“獨木不成林”,如果浙江與華東其他城市能擯棄‘門戶之見’,將五指捏成拳頭一起麵對區域外的競爭,無疑將是一個強大的力量和品牌。
據悉,蘇浙兩省共同擁有具江南水鄉特色的6個古鎮,現在正合在一起申請世界曆史文化遺產。浙江的山水人文旅遊,上海的都市型旅遊與江蘇的園林旅遊可相得益彰,長三角其他各城市間地緣相近、人文相親,生活習俗、地域性格彼此相似,目前已出現南京、杭州、上海、寧波等長三角旅遊城市的“Z”形黃金旅遊帶:當人均GDP達到4000美元的休憩型汽車時代時,其最佳旅遊模式為3小時車程,而這3小時,幾乎能覆蓋長三角大部分旅遊區。
另外,上海申博成功,世博會的直接投資將超過30億美元,將給長江三角洲地區旅遊城市群帶來巨大的發展機遇。據權威部門測算,屆時在上海世博會7000萬人次的參觀者中,預計將有30%至35%繼續在長江三角洲地區參觀遊覽,這意味著浙江旅遊業將直接受到上海世博會的輻射和帶動。
國內外的遊客來浙江,通常不會單單衝著一個城市而來,而是衝著“長三角”地區而來。隻有浙江的山水旅遊與上海的都市型旅遊、江蘇的園林旅遊等一起特色錯位發展、互為補充,方有“眼球效應”。
浙江在與長江三角洲區域旅遊要素互動中,正迅速地進入整合狀態,而各地旅遊部門“一城市一品牌”局麵正日漸鬆動。寧波與杭州、紹興、舟山、上海、蘇州、無錫、南京等地加快建設中心城市旅遊集散中心,聯合開拓海外市場的計劃正緊鑼密鼓。下一步將探索旅遊企業、市場合作型機製,采取聯合、獨立投資、參股、置換等方式建立跨地區旅遊企業(集團),或建立虛擬聯合體,共同開展旅遊市場集中整治行動,在“長三角”區域內共同唱響“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格局。這將無形中突破行政的隔閡,最終將演變成為推動“長三角”區域旅遊合作的強大動力。
機遇之五:區域金融一體化。據統計,長江三角洲地區以占全國2.2%的陸地麵積、10.4%的人口,2005年創造了占全國22.1%的國內生產總值、24.5%的財政收入和28.5%的進出口總額。許多經濟界人士都認為,世界經濟的亮點在中國,而中國經濟的亮點在以上海為中心的長江三角洲地區。因此,主動接軌上海這個“金融”中心,進一步加強與兩地的金融合作與交流,對於加快融入長江三角洲經濟圈,形成浙江新的區域優勢,具有休戚相關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