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時,當前金融業的發展也麵臨許多新的挑戰。一是加入WTO後,國際金融機構將大量湧入我國,這就給當前已經競爭比較激烈的國內金融市場,增加了更多的競爭性;二是國內區域之間的金融業競爭也將更趨激烈,國內各區域性股份製金融機構在地區間的大力擴張和滲透,將使各地金融業的區域界限變得更為模糊,服務水準和創新能力將成為各金融機構競爭取勝的關鍵因素;三是證券、投資、保險等與金融業密切相關的行業,隨著手段和工具的創新,互相間的滲透也非常厲害,業界之間的競爭也更趨複雜。
金融是“社會發展的血液”,“長三角”聯手打破條塊分割的要素配置體製,建設相互融通的區域經濟功能與服務體係,必將促進外資和民間資本的投入。因此,浙江金融業應主動接軌上海,以公司化進行運作,為區域內所有企業、個人和公共部門提供存貸款、個人投資理財、企業上市輔導等所需的各種金融服務;加快建設區域票據市場。另外,浙江的民營企業發展到一定規模後,還應學會利用上海的資本市場和融資環境進行資本運作。
機遇總是垂青有準備有頭腦的人。如果能在融入“長三角”經濟一體化中,及時捕捉機遇,浙江人必能憑借其勤勞與智慧而立於不敗之地並大有所作為。
跳出浙江謀求發展
浙江經濟之所以能夠超越國家投資少、資源貧乏等諸多局限,獲得持續20餘年的快速發展,主要得益於體製創新的先發優勢。當大批農民帶著商品經濟意識投身工商業之時,恰逢持續數十年的“賣方市場”。體製嬗變中進發出的能量以及先行者所嚐到的甜頭,掩蓋了浙江經濟的諸多先天不足。現在,全國範圍內的市場經濟體製逐步確立,“買方市場”徹底取代了“賣方市場”。在這種新的形勢下,僅有“先發優勢”已難於快速牽動浙江經濟這列龐大的列車,經濟發展的“硬件”製約開始浮出水麵。
近年來,浙江的土地、能源、人才乃至水等重要生產要素全線告急。浙江現有耕地3188萬畝,劃定基本農田2711萬畝,建設用地隻有400多萬畝。按前些年建設用地是勢頭,土地的回旋餘地已很有限,溫州、台州、義烏等地的數以千計的企業在排隊等地。紹興縣委書記徐紀平說,照眼下的發展態勢,紹興縣三年之內就將遇到“發展極限”問題。“能源荒”是最令浙江人焦慮的問題。2003年浙江全省發電量增加17%,外購電量增加51%,但仍然不得不拉閘限電,而且近兩年缺電的局麵還將延續。據介紹,2003年“非典”疫情對浙江生產總值的影響是0.3個百分點,而“能源荒”的影響卻達到0.6個百分點。
浙江發展之路還存在著一些突出的問題。從浙江自身來看,結構性、素質性、體製性矛盾仍不高;中心城市的功能不強,輻射力偏弱,城市化滯後於工業化,土地、水資源成為城市發展新的製約因素;社會保障體係還不健全,城鄉部分居民收入增長緩慢,收入分配還不夠合理;阻礙生產力發展的體製性因素還不同程度的存在,各類企業公平競爭的環境有待完善等等。從區域競爭態勢來看,浙江經濟雖然發展很快,但與北京、上海、江蘇、廣東等相關城市相比,在科技水平、發展後勁和開放程度等方麵還存在著一些不足之處;現有經濟實力與長江三角洲南翼經濟中心的地位還不完全相稱。尤其是上海國際航運中心建設動作大、進展快,使浙江麵臨的港口腹地競爭、貨源競爭更加激烈。從城市競爭力來看,浙江人才競爭力比較弱,集中體現在高層次人才嚴重不足,反映在人才數量不夠,質量不高;科技競爭力基礎薄弱,科技創新的投入偏低,成果檔次不高,產業基礎薄弱;資本運作能力不強,現代金融入才缺乏,服務能力不足,金融工具創新滯後,不能滿足新一輪開放和發展、新興產業的需要。這些都是浙江在前進道路上需要高度重視並加以解決的問題。浙江經濟發展環境的比較劣勢在於城市綜合服務能力弱,第三產業發展滯後,要素集聚流動的平台不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