寇準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為人剛毅正直,思維敏捷,張詠也讚許他為當世的“奇才”。隻是寇準平時不注意學習,知識麵不寬,這就會極大地限製寇準才能的發揮,因此,張詠勸寇準多讀書以加深學問的建議既客觀又中肯。然而,再中肯的建議如果說得太直,對於剛剛當上宰相的寇準來說,麵子上都會掛不住,而且若傳出去還會影響他的形象。張詠知道寇準是個聰明人,於是給了一句《漢書·霍光傳》不可不讀”的贈言讓其自悟,這是何等曲折婉轉。而如果直接說誰“不學無術”,連常人都難以接受。而張詠考慮到了寇準的身份與地位,采用“借他書上言,傳我心中事”的方法,讓寇準心悅誠服地接受了這個逆耳的忠告。
可見,與不同身份、地位的人打交道要用不同的方式。如果不明白這一點,對任何人都一視同仁,則可能會被對方視為無大無小、無尊無賤。如果對方身份地位比自己高,他會認為你這樣做沒有教養,不懂規矩,因而不喜歡聽你的話,不願幫你的忙,或者有意為難你,這樣就可能阻礙你辦事的路子,使所辦之事一波三折。
雖然古代尊卑分明的等級製度早已廢除,在現代社會已經不存在那麼多束縛人身自由的條條框框,但是身份地位的差異卻是現實存在著的。要想把事情圓圓滿滿地做好做巧,特別是在求人辦事的時候,就必須根據對方的身份地位來說話,對不同的人采用不同的做事方法。如果你的言行讓他切切實實地感受到了自己的位尊權貴,那他一定會對你另眼相看,滿心歡喜地接受你,從而使你所求之事好辦很多。反之,如果你不合適的言行舉止惹惱了對方,讓對方覺得自己丟了麵子,身份地位受到了損傷,那麼你的事情就很可能辦砸。特別是當對方是那種心胸狹窄,眶毗必報的人時,他很可能會認為你是故意丟他的臉,讓他下不了台,因而對你懷恨在心,並暗尋機會對你進行打擊報複。
聰明人一般都懂得看對方的身份、地位來辦事,這也是一個人辦事能力與個人修養的體現。平常我們所說的“某某人會來事”,很大程度上就體現在“見什麼人,說什麼話、做什麼事”的才智上。懂得見人行事的人,不隻是當領導的器重他,做同事的也會喜歡他,他們辦事的成功率自然就會比其他人高很多。
郭子儀是大唐的功臣,平定安史之亂、抵抗吐蕃入侵。因為功績彪炳,因此地位顯赫,唐代宗對其也十分敬重,並將自己的女兒下嫁給郭子儀的兒子郭曖。一個是大唐功臣的兒子,一個是大唐皇帝的女兒,自然個個是心高氣傲,互相不服氣,因此婚後不免發生口角。一次,兩人又為了一件小事吵了起來,郭曖見妻子擺出公主的架子,憤憤不平地說道:“你有什麼了不起,要不是我父親為你們李家保全了江山,平定了安史之亂,你還會是公主嗎?我父親要不是沒有做皇帝的念頭,這江山還不知是誰的呢。”公主聽後,心想這話可是大逆不道,有意圖謀反的意思,遂向代宗彙報了丈夫的言語,並以為父皇會替自己出氣,懲罰郭曖。
卻沒想到,代宗聽完後,隻是勸女兒不要因為一句話就給自己的丈夫扣上“謀反”的罪名,並說道:“你丈夫說的也卻是實情,現今的天下是你公公郭子儀保全的,如果他真要當皇帝,早就當了。”在代宗的勸解下,公主又被送回了郭家。
郭子儀知道後,被嚇得不輕,他知道兒子這話可是近似謀反,於是他將兒子捆起來,送到皇帝麵前,要求皇上嚴懲。代宗卻沒有怪罪的意思,還勸郭子儀道:“小兩口吵架,難免會說話過分,有句話不是說“不癡不聾,不為家翁”嗎?我們還是不要太認真了。”
聽了代宗的話,郭子儀心裏的石頭才算落了地,感激皇帝的聖賢。
這則小故事,給我們說明了一個道理,有些話雖然是事實,但是一定要分清身份和地位,這是不容忽視的。尤其是大人物,他們對於身份和地位是非常重視的。比如座席的位置,介紹的順序,稱呼的合理等等,我們在和大人物打交道時,一定要明白這些道理,如果無意中怠慢了某位大人物,犯了他的忌諱,就會功虧一簣。
不管在何時何地,身資地位的等級觀念總是存在的。對方的身份、地位不同,也就意味著我們說話的語氣、方式以及辦事的方法也應隨之有異。如果你不懂變通,對一個身份卑微者和對一個位高權重者采取一摸一樣的態度,那你所辦之事必定會因此而受阻。
3.向大人物“進諫”有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