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個有責任心的人,在發現大人物的決策錯誤時,從大局出發,應對其提出忠告和建議。但怎樣向大人物“進諫”,才能取得理想效果呢?
⑴多獻可,少加否
《左傳》中有一句話:“獻其可,替其否”。其意思是說,建議用可行的去代替不該做的。向大人物“進諫”時“多獻可,少加否”,說明兩層含義:其一,要多從正麵去闡述自己的觀點;其二,要少從反麵去否定和批駁大人物的意見,甚至要通過迂回變通的辦法刻意回避與大人物的意見產生正麵衝突。
例如:你是公司的一位部門經理,由於業務發展的需要,應該給你配一名專管業務的副手,這時你想提拔一位懂業務、有經驗的下屬擔任此職,而上司卻準備從其他部門派一名不懂這方麵業務的外行人任職。在這種情況下,你可把話題多用在部門副經理應具備的條件和你所提人選已具備的條件上,而不應用在反駁上司所提候選人上。這樣既可以避免與上司發生直接衝突,又能把話題保留在自己所提人選上。
⑵多“桌下”,少“桌麵,’
這裏的“桌下”和“桌麵”,分別指非正式場合和正式場合、私下交談和當眾交換意見。所謂“多‘桌下’,少‘桌麵”,就是說在向大人物提出忠告時,要多利用非正式場合,少使用正式場合,盡量與大人物私下交談,盡量避免對大人物公開提意見。這樣做不僅能給自己留有回旋的餘地,即使提出意見可能有些失誤,也不會有損自己在公眾心目中的形象,而且也有利於維護大人物的個人尊嚴,不至於使大人物陷入被動和難堪的局麵。
美國的羅賓森教授曾說過這樣一段很有啟示的話:“人有時會很自然地改變自己的看法,但是如果有人當眾說他錯了,他會惱火,更加固執己見,甚至會全心全意地去維護自己的看法。這不是那種看法本身多麼珍貴,而是他的自尊心受到了威脅。”羅賓森的話告訴我們人人都有自尊心,人人都有維護自己尊嚴的本能。作為下屬即使在向上司“進諫”時也莫忘記維護上司的尊嚴。
⑶多“引水”,少“開渠”
多“引水”,少“開渠”的意思是說對大人物“進諫”不要直接去點破大人物的錯誤所在或越俎代庖地替大人物做出你所謂的正確決策,而是要用引導、試探、征詢意見的方式,向大人物講明其決策、意見本身與實際情況不相符合,使大人物在參考你所提出的建議資料信息後,水到渠成地做出你想要說的正確決策。
戴爾·卡耐基曾經說過:“如果你僅僅提出建議,而讓別人自己去得出結論,讓他覺得這個想法是他自己的,這樣不更聰明嗎?”許多實踐也表明,人們對於自己得出的看法,往往比別人強加給他的看法更加堅信不疑。因此作為一個聰明的人,要想使自己的看法變成大人物的想法,在許多時候應僅僅做好引導工作,提出建議、提供資料,其中所蘊涵著的結論,最好留給大人物自己去定奪。
4.在大人物麵前避免居功自傲
一些人在獲得大人物的青睞後,事業上取得了很大的成就,然後就開始飄飄然,變得以自我為中心,表現出種種居功自傲的言行,甚至衝擊到大人物的地位。即使沒有實際上威脅到大人物的權威,也會在大人物的心理上產生壓力。
戰國時期,魏文侯的大臣樂羊子以三年時間打下中山國,得意的回到魏國,自以為功勞在己。魏文侯拿出一個筐子來,裏麵裝的全部是三年來朝內大臣誹謗樂羊子的信件。樂羊子一看冷汗直流,才知道若不是因為魏文侯的信任,早就被撤換,甚至性命不保。
從這個故事可以看出,成功的人也需要大人物的信任。但是能幹的人容易自以為成功皆是因為自己的能力,沒想到如果沒有大人物的信賴與支持,很可能他沒有發展的空間,甚至遭人破壞,走向毀滅。
在我國曆史上,由於居功自傲而招來噩運的大有人在,清代的年羹堯就是一個很好的事例。
年羹堯深受雍正皇帝的賞識,一生可以說是建功無數,這些正是他居功自傲的資本和理由。
1721年,年羹堯率兵平定青海郭羅克地方叛亂。
1724年,年羹堯率大軍縱橫千裏,曆時15天,平定青海發生的羅卜藏丹津叛亂,“年大將軍”的威名也震懾西陲,享譽朝野。
此後,雍正皇帝對年羹堯倍加賞識重用,幾乎到了熾熱癲狂的程度。雍正甚至在給年羹堯奏折的朱批中寫道:“爾之真情朕實鑒之,朕亦甚想你,亦有些朝事和你商量。”年羹堯進京期間,即與總理事務大臣馬齊、隆科多一同處理軍國大政。雍正還因為他“能宣朕言”,令其“傳達旨意,書寫上諭”。年羹堯儼然成了總理事務大臣。
雍正的寵愛使年羹堯開始自我陶醉,進而做出了許多超越本分的事情,甚至自恃功高,不分時間、對象和場合的端架子,驕橫跋扈之風日甚一日,最終招致雍正的警覺和嫉恨,以致家破人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