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4年11月10日,台西平原的苗栗縣竹南村,蔡家的第二個男孩呱呱墜地了。老大出生時,正值春暖花開,萬木複蘇時節,長輩們便給他起名叫“萬春”;老二出生時,正值細雨蒙蒙,滋潤大地萬物,於是大人們叫他“萬霖”。
此地除了種田,沒有任何收入,一旦遇上台風襲擊,就會顆粒無收。老大萬春深知生計的艱難,思來想去,決計做點小本生意。兄弟倆走到交叉路口,攔住過路的菜農,以便宜價買下鮮蔬菜,然後到附近市場上兜售。
畢竟是小本經營,賣菜未能緩解家中的困境。當萬春從竹南公學畢業後,勸說父母將家遷往台北,當時萬霖年僅8歲。
到台北後,掙錢的機會多了。萬春帶著萬霖開始販賣大米、雜貨。弟兄倆漸漸地攢了些錢,便考慮如何擴大經營,掙更多的錢。
經過艱苦奮鬥,蔡萬春創辦了以經營雜貨為主的大萬商行。由於經營有方,又有蔡萬霖作他得力助手,生意做得很順利。他們很快進入了台北商業圈,並和軍界、政界要人都有往來,為將來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20世紀50年代後期,台灣的經濟漸有起色,但是經濟起飛帶來的物質利益大都為資本家占有,工人所獲僅能維持生計,依靠這點工資要想買房子、置辦家具,就得靠平日從牙縫裏摳出點錢存起來。信用合作社便成了他們所向之處。
位於台北的第十信用社,地理位置優越,業務又好開展,是個不可多得的理想部門。但這時“十信”的管理權卻在別人手裏,欲達此目的,非把管理權爭過來不可。
智勇雙全的蔡氏兄弟,各自施展出看家本領,奪得了“十信”管理大權。1957年蔡萬春出任“十信”理事會主席。
經辦信用合作社,信用、合作缺一不可。唯有如此,才有益於社會和民眾。蔡家兄弟就把“信用”、“合作”作為他們經營的信條和準則。
蔡氏兄弟常想,小時候媽媽做飯時,總是從定量的大米中抓出一把米放進小壇子裏,日積月累,竟也節餘下來許多糧食。不久發現台灣當局特別強調穩定,把發展社會經濟作為第一政治需要,他們便在小額儲蓄上做文章,宣布:“隻要存1元就可以當‘十信’的客戶。”
“十信”的1元錢幸福儲蓄獲得了很大成功,並迅速聞名全島。人們都知道台北有家“十信”,同時也知道它的經營者是蔡氏兄弟。蔡家兄弟借此良機,乘勢在其他17個地區分別成立了分社,以吸收更多的儲戶和更多的資金。蔡氏兄弟要求台北總社和17個分社一律開辦夜間儲蓄業務,還要進行“微笑服務”,把儲戶當成真正的“上帝”。
在蔡氏兄弟及其全體雇員的一致努力下,很短的時間內,“十信”社員竟有10萬人之眾,存款金額也高達170億新台幣,一躍成為全台灣最大的信用合作社。
縱觀蔡氏家族的發跡曆史,其實是保險業造就的。而蔡氏跨入保險業還有一段淵源。
1961年,台灣正式開放民間保險公司。台灣省籍名人林頂立創立了國泰人壽保險公司,由於林頂立財力不足,無法籌足2000萬元台幣的資金,隻好求助於台北市商界名人張祥傳。不料張氏財力亦不豐盈,轉而找上了台北市第一屆“議會”議員、大萬百貨公司的董事長蔡萬春。
20世紀60年代初期,台灣的經濟開始發生轉變,人民生活改善,手裏漸漸有些錢了。那時,正值台灣民營保險業蓬勃興起,人壽保險成為人們的熱點話題。“國泰”的興隆,給企業界以極大的震驚和刺激。繼“國泰”之後,又有數家壽險公司相繼成立。這使得人壽保險業處於激烈競爭的局麵,對於“國泰”不能不說是一種壓力和威脅。
為擴大公司業務,蔡氏兄弟在加盟後便和林頂立在許多大、中城市廣設聯絡處,就連小集鎮也不放過。1962年他們隻有9個聯絡處,到1967年,已發展到47個營業單位。他們委派專人住在那裏,長年辦理保險業務;在交通不便的山區,則建立業務據點,盡量做到不出現業務空白點。
1963年,在國泰人壽保險公司開辦之初,蔡氏兄弟就聘請地方紳士主持該地區分公司的業務。愛屋及烏,慕名前來的人們絡繹不絕。在戰略對策上,蔡氏兄弟以儲蓄保險代替人壽保險的促銷方式,搶占了不少市場。
蔡萬霖赴日考察印象最深的是繁華的街道兩旁高高聳立的金融大廈。因此在當時資金拮據的情況下,蔡氏兄弟毅然投資興建大樓。1964年嘉義大樓破土動工,隨後三四年間,又陸續在大城市大力興建大樓。這些大樓共達109幢之多,它們就像一個個巨大的立體廣告牌,向人們展示國泰雄厚的經濟實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