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年3月,他作為非公有製經濟界推選出的政協委員,出席了全國政協八屆一次會議。第一次站在人民大會堂講台上發言,“私營企業有希望”的標題剛念出口,台下就爆發出一陣熱烈的掌聲。
10月,作為來自企業界的惟一代表,他當選為全國工商聯副主席,開始和全國的企業家成為了朋友。11月,他赴港參加第二屆世界華商大會,作為大陸首次派往這個國際盛會的代表,劉永好又開始和來自全球的企業家們交起了朋友。
身份的變化,使劉永好的人生舞台一下子擴大了不知多少倍。這對於一向擅長外交的劉永好來說,真的是如魚得水。在極短的時間之內,他的身邊便彙集了大量的人脈資源,而這個條件卻不是每個企業家都能夠幸運地遇到的,劉永好深知這一點。
“作為工商聯副主席和政協委員,我有機會接觸到中國很多優秀的企業家和專家,通過溝通和交流,我的視野更加開闊了。這就像是爬山,過一段時間爬上一座更高的山,就能夠看得更遠一些。現在我已經不是工商聯的副主席了,因為按照規定,我隻能擔任兩屆。不過,我現在還是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的負責人,仍然有很多機會和國家經濟界的專家人士討論求教。對於國家宏觀經濟的狀況研究多了,想問題才能更加深刻。”
“事事留心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無論是在企業界、學界還是政界,與其說劉永好交了很多朋友,不如說劉永好認識了許多老師。一向謙虛謹慎的他將眾多智囊納入他的“知識庫”,隨時需要,信手拈來。所以,不是一個劉永好在治理企業,而是中國各個領域最優秀的專家在幫助他治理企業。
參股民生銀行
1993年,劉永好與41位政協委員共同提案,希望成立一家主要由民營企業家投資,主要為民營企業服務的銀行。這促成了兩年後中國民生銀行的成立。
1996年1月12日,中國民生銀行在北京正式掛牌,經叔平任董事長,劉永好為副董事長。1999年5月起,劉永好用了一年的時間,動用資金1.86億元,完成了對民生銀行一些股份的收購,持股量達到1.38億股,成為占股比9.99%的第一大股東。與他同台競爭的是東方集團張宏偉、萬向集團魯冠球,以及萬通集團馮侖。
關於民生銀行,其實還有一段趣話。當年劉氏兄弟創業的時候,銀行連1000塊錢都不肯貸給他們。於是有人戲言,“君子報仇,十年不晚”,10年之後,劉永好就要搗騰出一個民營銀行和國有銀行搶飯碗。當然,這隻是說笑。但是,劉永好後來去瑞士達沃斯參加世界經濟論壇,跟世界500強的企業討論的時候,有一位企業家給了劉永好一個忠告:一定要注意,銀行的錢不好用,銀行就是在你不缺錢的時候給你錢,最缺錢的時候使勁把你往崖下推的那個人。劉永好當時的感覺是“於我心有戚戚焉”。實際上,就連自己占大股的民生銀行,劉永好也沒有貸過一分錢的款。
資源掌控在自己手中而不去運用,這是無形的浪費。利用自己手中的資源為所欲為,那又成了冒險。審時度勢,正確地運用手中的資源,這才是最英明的人應該做的事。對於劉永好來說,左手握著政治資源,右手捏著企業資源,不該做的事情,他一件都不做,該做的事情,再困難也要做下去,這才是中國企業界最缺乏的“大智慧”。
二十年屹立不倒之原因
劉永好成功的根本原因是什麼?
劉永好說了下邊這段耐人尋味的話:
“80年代中期,我就開始出席一些國內企業家的活動。到了90年代出席這些活動時,已經有了一些變化。現在再出席企業家們的活動,變化就非常大了。是什麼呢?原來跟我們一起開會的朋友越來越少了。到哪裏去了呢?有很多原因,有的不幹了,有的去世了,有的倒閉了,有的被抓了。現在看看在一起開會的企業家,原來的已經不多了。前幾天,我見到萬向集團的魯冠球,我非常尊敬他,也很佩服他,他見到我也非常地高興。他比我們還要早,腳踏實地從鄉鎮企業做起,後來轉為民營,現在他們的企業在管理和技術方麵已經非常專業化。我們聊了半天,也感慨了半天,我們兩個人非常有同感:我們那個年代走過來的企業家,不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