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語雲:君子三緘其口。又雲:不得其而言,謂之失言。如果你不能確定自己說的話對人對事有益無害,或者利多害少,那麼不如不說。
三分鍾內把話說完
現在真是一個“時間像金錢一樣寶貴”的時代,所以吃飯要吃快餐,開會要開短會,戀愛要談“速食戀愛”……所做的一切,都強調用最少的時間投資。
那麼說話呢?既然大家都在時間方麵很吝嗇,我們就不能慷他人之慨,用自己的高見或陋見浪費別人的寶貴時間,也沒有人有耐心聽我們把一句話說成十句話。在公共場合演講,有的人滔滔不絕,用語言的觸角抓住了每一位聽眾,自然令人欽佩;有的人把自己的意思濃縮成幾句話,猶如一粒粒沉甸甸的石子,在聽眾平靜的心湖裏激起層層波浪,也同樣值得稱道。
大多數口才出色的人,說話都是簡短有力,不拐彎抹角,旁生枝節,必須抓住精髓,巧作對比,才能一語中的。
20世紀30年代,我國著名新聞記者、政治家、出版家鄒韜奮先生在上海各界公祭魯迅先生的大會上發表了一句話演講:“今天天色不早,我願用一句話來紀念先生:許多人是不戰而屈,魯迅先生是戰而不屈。”
鄒韜奮先生這隻有一句話的演講,在當時被人們譽為最具特色的演講。即使是現在人們仍感歎鄒韜奮先生演講的簡練有力。
通常,當我們要表明一個觀點時,最好在三分鍾之內把話說完。這基本上是一個人耐心的極限。
要做到說話簡潔準確,很不容易,光有這個意識還不夠,有必要掌握一些表達的方法和技巧。
以下五種方法,能幫助你快速說明事理:
★ 直奔主題,少說無關的話
自信心不夠的人,在說話之前,總先要解釋一番為什麼要說,然後才說出他想表達的觀點。結果,還不等他觸及正題,別人早就煩了。
當你想發表觀點時,不妨直奔主題,比如,“我想說說關於節省開支的問題……”然後,圍繞你的主題,進行盡可能簡潔的表達。正如外國諺語所說:當我問你幾點鍾時,你不要告訴我鍾表的工作原理。
此外,要讓對方迅速聽到最重要的東西。在使用細節作為論據時一定要保證觀點突出,不要有過多的觀點。確保隻有少量的主要觀點,或者僅僅是一個主要觀點,然後圍繞這個觀點把要講的話講明白。這個道理誰都懂,可是並不是誰都能做得好的。特別是身為一名領導者,要想說服別人,讓別人明確執行你的命令,掌握這種簡潔有力的說話方式是十分重要的。
比如,某縣國稅局,連年完不成稅收任務,僅上半年全縣就欠稅300多萬元。7月,張局長臨危受命,上任後即展開了深入細致的調查、摸底工作。在此前提下,召集20個納稅大戶舉行座談會,張局長開宗明義地說道:“我是個轉業幹部,二杆子脾氣,我到這兒任國稅局長,一不圖官,二不圖錢,就圖個痛痛快快幹工作,我初來乍到,能不能踢好頭三腳,還要看各位買不買賬。一句話,政策以外的錢我一分不收,該納的稅一個子兒也不能少,而且一天也不能再拖,誰覺得為難,自己看著辦,下周的這個時候我要結果。”會後,在20個納稅大戶的帶動下,上半年歉收的所有稅款一周內全部完成。
張局長簡短的幾句話,不僅展現了軍人果斷的性格和幹練的作風,而且句句流露著鋒芒。在這樣的氣勢下,有誰願意與“初來乍到”的新局長過不去呢?所以,張局長上任伊始就來了個“開門紅”也就順理成章了。
在談話當中,有時候需要苦口婆心地講道理,而有時則不需要長篇大論,緊要處點到為止,正所謂言簡意賅、微言大義。
★ 使用對方易於理解的語言
好賣弄的人喜歡使用專業術語,以為可以使對方佩服得五體投地,結果卻使對方如墜霧中,最終惱而生厭。
有的時候,專業術語在特定場合確能起到幫助溝通的作用,但前提是聽說雙方都對這些術語心領神會。在圈外人麵前使用術語,隻能說明自己的語言表達能力不足。
當你向對方發表意見時,當然不是為了顯露你的口才,目的還是為了讓他聽懂並樂於接受,所以你一定要使用他能聽懂的語言。有時候,你為了圖省事,說出一個隻有自己明白的詞彙,為了讓對方聽懂,你又不得不花一兩分鍾對這個詞彙進行解釋,那麼,你無論如何不能在三分鍾之內把話說完。
★ 打一個形象的比方
生活中的各種道理,一般人都知道,雖然理解上有偏差,但並不陌生。若是他完全不懂這方麵的道理,你想在短時間內灌輸給他,也沒有可能。小孩子學會1+1=2,也要好幾天時間呢,比這更複雜的知識,要填補空白,顯然更不容易。
在表達觀點或說明道理時,板著麵孔,長篇大論地說教,隻會令人生厭。如果借助聰明的比喻,使深奧之理變得簡單明了,這樣就能觸動對方記憶中的現有的信息,從而心領神會。這比照著課本給他講幾堂課要有效得多。
比如,有人問愛因斯坦,什麼是相對論?他說:“如果一個年輕漂亮的姑娘坐在你的腿上,你會覺得一小時就像五分鍾一樣短;如果一個皺紋滿麵的老太太坐在你的腿上,你會覺得五分鍾就像一小時一樣長。這就是相對論。”
試想,“相對論”是何等高深的學問,要對一個外行講清楚可不容易。但愛因斯坦通過一個比喻,卻在三分鍾之內滿足了對方的願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