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當今社會,會說話已成為現代人必不可少的交際手段之一,能把話說到別人心裏就會運氣通、人氣暢、財氣旺;能把話說到別人心裏就會使人在社交場合中脫穎而出、左右逢源、如魚得水,順利地成就事業。因此,對於生活在現代社會的人們來說,一定要認識到好口才的重要性,並且提升自身的語言表達能力,語言表述恰當,就是要能把話說到別人心裏去。
為對方著想,替自己打算
有的人認為自己的利益是最重要的,隻有滿足自己的利益之後再去考慮別人的利益,以為隻有這樣才是賺,豈不知別人早就看穿了你的為人,而不願意與你合作了。所以不論從事任何職業,不論麵對任何人,我們都不要急著考慮自己的得失,而要先考慮一下對方的利益,有的時候幫助了別人就是幫助了自己,機會往往就藏在我們看不到卻又觸手可及的地方。
萬先生到一個家具商場去推銷一種產品,一開口就吃了“閉門羹”。商場經理拒絕銷售,使萬先生十分尷尬,但萬先生隻是苦笑了一下,說:“沒關係,那我就當您的一個顧客吧。”經理對此不能不表示歡迎。
看過商品之後,萬先生指著一種優質進口床褥問商場經理銷路如何,經理不由歎氣道:“一般,顧客對一種新品牌總有個認識過程。”
萬先生給他出了個“點子”:在樓梯口放張床褥,再在旁邊迎門立一塊告示牌,上而寫著:“踩斷一根簧,送您一張床。”經理將信將疑地照辦了。結果,顧客進店先蹦床成為該商場的一道風景,人們聞風而來,爭相蹦踏,笑聲不斷,接下來的經濟效益可想而知了。
後來,商場經理專門宴請萬先生並主動表示願意加入那項營銷計劃。
人際交往的一條重要原則就是先替對方著想,再為自己打算。一個人如果事事都把自己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我們常常會說這個人很自私,鄙視其為人,自然就會很少與之來往。相反,如果一個人事事都為他人著想,那麼我們就會敬佩他的為人,樂意與他來往。思己及人,為了創造一個和諧良好的人際交往環境,我們應該盡可能地為對方著想。
處理人際關係就像釣魚一樣,你希望得到一個朋友,或者一個客戶,你首先要考慮的是,他們喜歡什麼?你有什麼可以滿足他們?靠什麼把他們吸引到你身邊來?想要釣到不同的魚,就要投放不同的餌。
美國獨立戰爭時期,高級將領依特·喬奇曾經說過:“如果希望身居高位,那麼就應該明白釣魚的原理。從魚兒的願望出發,放對了魚餌,魚兒才能上鉤,這是再簡單不過的道理。不同的魚要使用不同的魚餌,如果你一廂情願,長期使用一種魚餌去釣不同的魚,你一定是會勞而無功的。”
這的確是經驗之談,是智慧的總結。有些人隻想著自己,不顧對方的感受,心目中隻有“我”字。為什麼這麼多的人喜歡“我”字當頭呢?這個孩子一般的想法,不近情理的作為,是長不大的表現。當然全然不顧自己的感受那是不可能的,也是不切實際的。除非是佛祖。滿足自己的需要,達成自己的目的是人之常情,可是如果你事事都抱著“人不為己,天誅地滅”的信念,變成一個十足的利己主義者,那麼你就會對他人漠不關心,那就不要奢望別人對你關懷備至了。
卡耐基說:“世界上唯一能夠影響對方的方法,就是時刻關心對方的需要,並且還要想方設法滿足對方的這種需要。”
其實滿足對方的需要並不需要你付出很多,有時候隻要改變自己的說話方式就可以了。比如說你不希望別人做某件事的時候,不一定非要義正詞嚴地正麵拒絕,可以從另外的方麵進行禁止。如果你不想讓你的孩子吸煙,你不需要對他進行苦口婆心地教育,你隻要說:“如果你吸煙,你就不能進籃球隊”之類的話。而這些正是你的孩子希望獲得成功的,因此他會很自覺地放棄吸煙的念頭了。
有的時候越是想著自己的利益,越是不能實現目標。若是從對方的利益出發,多考慮對方的想法,看似很難完成的事也許會輕而易舉地做到。
有一次,愛默生和他的兒子想把一頭小牛趕進牛棚,可是父子倆都犯了同樣的錯誤,他們隻想到自己想要的,卻沒有想到那頭小牛想要的。愛默生在後麵推,兒子在前麵拽,可是那頭小牛也隻想自己想要的,所以怎麼拉都不肯離開草地。
這一幕被女傭看見了。這個女傭不會寫書,也不會做文章,可是她卻知道小牛想要的。
隻見這個女傭把拇指放進了小牛的嘴裏,讓小牛吸吮她的拇指,女傭使用很溫和的方法把這頭倔強的小牛引進了牛棚。
這些道理都是最淺顯的,但是人們往往看不到自己常常“隻想自己”的行為,這種習慣也是很難改變的。因為從你降生到這個世界上來,你做所有的事的出發點都是為了自己的,都是因為你需要些什麼。
也許有些人會產生質疑:“不一定吧,比如我們捐獻錢款、衣物之類的行為難道也是為了自己嗎?”其實這也不例外,捐獻是因為你要行善積德,是你要行一樁善舉……也可能是你不好意思拒絕,所以才捐的。但是有一件事是確定的:你捐款是因為你需要些什麼。
在《影響人類行為》一書中,哈雷教授說:“任何行動都是由基本欲望所產生的……對於想要說服人家的人,最好的建議,是無論在商業中、家庭中、學校中、政治中,都要先激起對方某種迫切的需要,如果能做到這一點,就可以左右逢源,否則就有可能到處碰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