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章 換位思考,追求雙贏——如何用溝通打破談判中的僵局(2)(1 / 3)

在這種情況下,鎮委員會又主動找到工廠經理,雙方再一次進行了談判。工廠經理看到鎮委員會主動前來與自己談判,知道自己從開始的被動形勢變為主動了,於是不僅要求鎮委員會重新鋪設水管,而且還必須給他的工廠一些優惠政策和相應的經濟補助,否則的話,他將仍然考慮將工廠遷出本鎮。鎮委員會無奈,隻好答應了對方的條件,不僅為工廠另鋪水管,而且還努力地提供貸款以及其他的優惠政策,家具廠取得了談判的最後勝利。

工廠經理為了實現能在小鎮新建廠房,鋪設水管建造自動灑水設備的目的,巧妙地運用了欲擒故縱的談判技巧和方法,揚言要將工廠搬到其他的鎮去,使鎮委員會最後作出讓步。這個欲擒故縱的策略,使工廠方麵完全控製了談判的局麵,為進一步取得談判成功打下了堅實的基礎,而鎮委員會正是被廠方的這種計策所迷惑,不僅被迫答應了對方的要求,還給對方提供了諸多原本沒有的優惠政策,使得家具廠成為真正的贏家。

走為上策的技巧

我國古代有《三十六計》,其中最後一計就是“走為上”。“走”是退卻、躲避的意思,作為一種策略和計謀,“走為上”的意思就是說在不利於己方的條件下,要避免同對方決戰,出路有三條,或者投降或者講和或者退卻。三條出路相比較,投降意味著徹底失敗,講和意味著勝負各半,而退卻則是存在轉敗為勝的機會。因此,在這幾種情況下,唯有“走”才是上策,故而名為“走為上”。不過“走”的意思並不是消極地逃跑,而是有計劃地主動退卻,然後尋找機會圖謀反擊。

在談判活動中,遇到對方攻勢猛烈,銳氣逼人,如果既不想求和,又不願意主動妥協,那麼最好的策略就是必須暫時躲避對方退避三舍,以製造談判僵局。在這個時候,如果對方真有合作的誠意,就會尋求適當的途徑來重新談判。這樣,談判的局勢就會發生明顯的變化,實施“走為上”策的一方就會由被動轉為主動,對方就會降低自己的談判標準,以達成有利於己方的協議。這就是走為上策的基本內涵。

1984年,我國與突尼斯SIAP公司的代表就我國建立化肥廠的有關事宜進行談判。通過幾次談判之後,我方與突尼斯方麵基本確定了這個利用秦皇島港優越條件的項目,談判進行得也很順利。到了該年10月份,科威特石化公司也想參與進來,與我方和突尼斯方麵一同合辦化肥廠,談判由兩方變成了三方。

在第一次三方談判中,科威特方麵派出了該公司董事長作為主談出席談判。該董事長精明能幹,具有非常豐富的談判經驗。他一出場,在聽了中國和突尼斯方麵已經進行的一些籌備工作的介紹之後,就斷然表態:“你們前麵所做的一切工作都是徒勞無功的,建立化肥廠的工作必須從頭開始!”

聽了該董事長的意見之後,不僅僅是中方代表,就是突尼斯方麵的代表也感到非常的不解和驚訝。要知道,僅僅是編製可行性研究報告,中突雙方就動員了20多位化工專家,耗資30多萬美元,費時3個多月才完成。如果對此全盤否定,一切從頭開始,顯然是沒有道理的。盡管如此,中突雙方的談判代表卻沒有人起來駁斥這位董事長,原因是什麼呢?原來這位董事長有著非常高的威望,此人在科威特的地位僅次於科威特石油大臣,而且他還是國際化肥工業組織的主席,以他為代表的公司在突尼斯的許多企業中都擁有大批的股票。鑒於種種原因,中國和突尼斯的代表都無法當麵駁斥這位董事長的觀點。

中方的一位地方政府的代表心想,這位董事長真是一語驚人,他琢磨著如何打破這個沉悶的氣氛,因為這位董事長的要求,不僅是突尼斯方麵,中方代表也是很難接受的。盡管這位董事長擁有巨大的權威,但是中方的這位地方政府代表實在是忍受不住了,他猛然間站起身來,向與會代表說:“我代表地方政府聲明:為了建立這個化肥廠,我們安排了一處靠近港口並且地理位置相當優越的場地。同時更是為了尊重我們的友誼,在許多合資企業表示要得到這塊土地的使用權時,我們都拒絕了。現在如果按照董事長您今天的提議,事情將要無限期地拖延下去,那我們隻好把這塊地方讓出去!對不起,我還有別的事情需要處理,我宣布先退出談判,下午我等候你們的談判消息!”

說完,這位地方政府代表拎起皮包轉身就走。中方一位化工廳長喊著追了出來,勸他趕快回去。地方政府代表笑著說:“我不走,我先找個別的房間躲一會。我敢保證,下麵的戲肯定好唱。”半個小時以後,一位處長跑出來,興高采烈地對那位地方政府代表說:“你這招真靈,你一炮放出來,形勢急轉直下,那位董事長說了,快請代表先生回來,我們強烈要求迅速征用秦皇島的場地!”當地方政府代表重新回到談判桌上繼續談判的時候,談判已經變得非常順利,而那位董事長再也沒有否認中突雙方此前所做的各種努力,三方的合作協議也很順利地取得了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