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這一切都是衝動惹的禍。在購物時,如果能多一些理智、多一些自己的分析和考量,多聽聽身邊親朋的意見,就會避免買到不好的東西。一定要記住這些購物法則:便宜沒好貨;商家永遠比你聰明;貨比三家;商家越忽悠,你要越慎重。記住這些購物法則,你就可以很好地避免衝動。
有些不是急需的東西,可以隔幾天再來買,也許那時你再看這件商品,覺得沒那麼好了,於是就不買了。這樣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避免買到令自己後悔的東西。
2、把不好的東西送人
東西不喜歡,自己也不想使用,天天放在家裏閑置,自己看見了還心情不好,既然這樣,不如把這個東西送人,眼不見心不煩。如果東西剛好他人喜歡,也算沒有浪費。或許別人還能把錢給你,那麼你還會因此喜出望外。把自己不喜歡的商品送給別人,這是讓你的負麵情緒得到緩解的快速方法。
3、自己加工一下
有些東西經過自己的維修、加工,也可以變成喜歡的。例如,買了不好的電腦,自己重新配置一下;買了不好看的衣服,自己修改一下。當你看到本來不喜歡的商品經過自己的加工後變了一個模樣,你會驚歎自己的動手能力,並發現了這件商品新的利用價值,你會因此非常開心的。
不要比較來比較去,小心陷入"選擇恐懼症"
你會對著兩件衣服,反複地試來試去、看來看去,不知道該買哪一件嗎?你會看著超市裏琳琅滿目的商品,走來走去,挑來選去,不知道該買什麼送給別人當禮物嗎?你會因此恐懼購物,恐懼挑選,一進商場就想暈嗎?那麼我告訴你,你得了"選擇恐懼症"。
"選擇恐懼症",也稱作選擇困難症。有這種病症的人麵對多種商品選擇時會異常艱難,無法正常做出令自己滿意的選擇,在幾個商品中必須做出決定時感到煩躁、恐慌,一旦麵臨選擇就會感到恐懼。
"選擇恐懼症"產生的原因跟可供選擇的商品太豐富有很大的關係,種類眾多,差異太小,不同品牌營業員的強烈推薦,都從精神上折磨著我們的選擇。
曉月和朋友一塊去逛街,一到商場她就懵了,衣服真多啊,好像每件都挺好看的,真不知道該買哪件。於是她對自己說:"不急不急,慢慢看,多選幾件對比一下。"
於是,她和朋友花了將近三個小時的時間把這個商場樓上樓下全部逛完了,逛得兩個人是又累又渴,腿都快要抬不起來了,不過好在終於在一家店選中了兩件。曉月拿著這兩件衣服看了又看,摸了又摸,試過之後發愁不知道該買哪一件。
曉月於是問朋友的意見,朋友給了她意見,她還是下不了決心。於是又讓店裏的導購員介紹一下這兩件衣服有什麼不同,導購把兩件衣服所有的優缺點都說了一遍,又給了曉月很多建議,嘴皮子都快磨破了,曉月還是不知道該選哪一件。
於是,她又把兩件衣服穿起來,不停地試,不停地照鏡子,導購員都沒耐心了,坐在那一聲不吭,她的朋友都快睡著了,可她還沒想好要哪一件。最後朋友急了,催她快點,她惱怒地把衣服一仍:"算了,不買了,煩死了。"
就這樣,浪費了半天的時間,曉月也沒買到衣服。以後,誰再找她逛街買衣服,她都不耐煩地說:"不去不去,看見那麼多衣服頭就疼。"
曉月的"選擇恐懼症"應該在很多人身上都出現過,有些人即便是在煩躁之下選了一件,過後還是會後悔。他們總是覺得自己當初的選擇是錯誤的,現在的這個怎麼看都沒原來放棄的那一個好。所以,在以後遇到選擇的時候,他們就更加謹慎小心,因此選擇就變得更加艱難。
在選擇商品時,適度的緊張本來是好的,可以讓我們避免買到後悔的商品,但若變為過度的緊張,就會給人造成一種壓力,讓我們不知道該如何選擇。
還有一些朋友在選擇商品時喜歡求助網絡,在一些論壇上,"選擇疑問式"的求助帖遍布:滾筒式冰箱好還是波輪式冰箱好?海爾的好還是格力的好?他們想:"哪種意見占大多數,我就按哪種去做。"結果答案經常是五花八門,同樣的品牌和商品有人褒有人貶,更讓他們無法選擇、煩惱不堪。
這些朋友究竟該如何消除自己這種不好的情緒,治愈自己的"選擇恐懼症"?其實,隻需調整自己的兩種心態:
1、剔除完美心理
凡是有"選擇恐懼症"的人,都是極度追求完美的人,而且是極度苛刻、挑剔的人--他們要求自己的選擇是最大限度的理想化的選擇,不容許自己選擇的商品有瑕疵。而且這種人往往選不選都煩惱,選擇時他們糾結不堪,選擇之後,他們永遠後悔。可以說,這些人也屬於強迫症人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