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章 虛實規則(2)(1 / 2)

例如,有一個經常向人借錢而又不還的人來向你借錢,你就可以很客氣地拒絕他:“實在對不起,我恐怕幫不上你這個忙。”明確表示無意借給他錢就行了,別的一個字也不用講。如果他繼續纏住你,你就把已經講過的話再客氣地重複一遍就行了,假如你在拒絕之前進行一下解釋,那很可能引起新的麻煩:

“實在對不起,這個月工資都用完了。”

“怎麼用得這麼快?工資發了還不到一個星期啊!”

“主要是買了不少東西,例如茶幾……”

“我知道你這個人向來很節約,不會月月都光吧?”

這樣,你便陷入了說不清的境地。因為你開始拒絕的前提是不對的:我如果有錢就借給你,我如果沒有錢那就沒辦法了。對方也正是抓住你內心的這個假設,大做文章,迫使你承認還有錢。有錢,就得借給他,不借給他,就是“自私自利”。這種邏輯繼續延伸下去,必然以不愉快的結局告終。

所以說,如果你拒絕的前提是:錢是我自己勞動所得,借不借給你完全由我自己決定。有信用的人我樂於相助,沒有信用的人,我是決不會為了顧全麵子而借錢給他的。那麼你心中就坦然得多了,不必跟他講任何理由,不借就是了。因為,對於真正的處世高手來說,“有求”未必“必應”!

把假話當成真話說

過去,在為人處世中都講究要真誠待人,說假話最要不得。然而,在現今的社會形勢下,虛實規則卻不僅鼓勵人們要說假話,而且要善於把假話當成真話來說。

不管你承認也罷,不承認也罷,世上之人個個都喜歡聽好聽的話,這是因為每個人都有希望,年輕人希望寄托於自身,老年人希望寄托於子孫。年輕人自以為前途無量,你如果能舉出幾點證明他的將來一定大有成就,他肯定十分高興。當然,他的實際情況也許和你說的有距離,但這無關緊要。隻要你厚起臉皮,把“恭維”的假話當成真話來說,他就會引你為知己。

要想在現代社會中立足,就要時刻注意給對方留麵子。因為隻有給人麵子,才能為自己爭得更多的東西——不隻是麵子。不給別人留麵子的人,到頭來很可能連自己的麵子也丟得一幹二淨。

要給人留麵子就需要說假話,大多數情況下,“忠言”都是不給人留麵子的,正是因為“忠言逆耳”,曆史上才有那麼多忠臣良將不得好下場。即使像唐太宗那樣偉大的皇帝,也數次被魏征的“忠言”氣得發抖,幾次要殺了這個可惡的“魏老道”。要不是長孫皇後,恐怕十個魏征也早就沒命了。

不錯,偶爾直言不諱一針見血地道出對方的弱點及短處,確實會有另一番效果。對方可能因而聯想:“這個人頗有骨氣,蠻有性格的嘛!”使你意外地獲得好評。不過,如果對方是個肚裏能撐船的人便罷,倘若隻是個平凡之輩,奉勸你還是將那些直言、不中聽的真話暫且擱住,以免對方生厭,弄得大夥兒都不好受。

因此,不管直言還是諫言,總之在說真話的時候,都必須事先考慮對方的容忍和發言時機。即使是麵對經常見麵並且性情溫厚的上司,當他身體狀況欠佳,或是情緒低落不穩時,千萬要謹言慎行。這時,一點點令人不悅的真話,都足以使對方勃然大怒,肯定會波及將來人事方麵的考核,一定要非常謹慎才行。

再者,對於初次見麵或是不常見麵的人,千萬不可貿然向對方說些直言不諱的真話,因為你的真話正好犯了對方的忌諱,對你來個不理不睬,你很可能連個解釋道歉的機會都沒有。禍從口出,少講令人不悅的話,總是對你有好處。

現實生活中,也很少有人會因為說過直言、令人不悅的話,而使自己獲得好處的,這是成功處世的經驗之談。即使想要說的都是為對方著想的忠告之言,但是對方通常在聽了之後,不是感謝你而是不喜歡你。

日本有一家關西藥房,這家藥房的老板,特別善於“給人麵子”,不管是真話還是假話,隻要從他嘴裏說出來,總是那麼動聽,因而生意興隆。每當顧客一上門,他就馬上起身相迎,滿臉帶著笑容,客氣地打躬作揖說“歡迎光臨”,使進店來的顧客感到心情愉悅,產生被人重視的滿足感。接下來,藥房老板開始發自內心地說他的假話,例如對於年紀大的人,就說:“你看起來真年輕!”對於愛美喜歡打扮的小姐太太,說些“你身上穿的這套衣服很漂亮”之類令人聽了舒坦又溫馨的話。

此外,這位藥房老板還采取了一種近乎奇怪的“不賣藥給來買藥的顧客”的經營原則。當顧客被客氣地招呼過,渾身舒坦地說:“請給我一瓶感冒藥。”此時,藥房老板絕不會立刻遞上感冒藥,而是說:“您是哪裏不舒服?”倘若顧客回答“喉嚨痛”,藥房老板馬上會接著說:“這樣子的話,最好不要服用感冒藥。”然後他就不賣藥給顧客。這時,顧客一定對藥房老板不賣藥的舉動,大感疑惑而納悶地問:“那麼應該如何才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