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虛實規則(3)(2 / 3)

相反的,如果以輕視的口吻對主人說:“店鋪的櫃台再寬一點兒會比較好。你們下次整修時可要記住啊!”當對方在自己店鋪的開幕慶祝會上聽到這樣毫不客氣的批評,一定會大感不悅,從此對你產生敵意,這就是不諳人情世故所要承受的惡果。

見什麼人說什麼話

“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按照傳統觀念的理解,似乎有點“牆頭草,隨風倒”的感覺,也略顯油嘴滑舌。然而在現今社會中,不這樣做的話你將會什麼事也辦不成。

有一則笑話,頗能說明如何“見什麼人說什麼話”。說是某人擅長奉承,一日請客,客人到齊後,他挨個問人家是怎麼來的。第一位說是坐出租車來的,他大拇指一豎:“瀟灑,瀟灑!”第二位是個領導,說是親自開車來的。他驚歎道:”時髦,時髦!”第三位顯得不好意思,說是騎自行車來的。他拍著人家的肩頭連聲稱讚:“廉潔,廉潔!”第四位沒權也沒勢,自行車也丟了,說是走著來的。他也麵露羨慕:“健康,健康!”第五位見他捧技高超,想難一難他,說是爬著來的。他擊掌叫好:“穩當,穩當!”看到這裏,你也許會捧腹大笑,但細細思忖之下,定能悟出見什麼人說什麼話的奧妙之所在。

同樣的道理,要想贏得上司的好感,就必須時刻留意對方的興趣、愛好,明白上司的意圖,理解上司的心思,這樣才能投其所好,“對症下藥”。然而,上司的意圖往往捉摸不定,善逢迎者必須下工夫掌握上司的心意,揣摩上司的心理,然後盡量迎合他,滿足他的欲望,甚至還能搶先一步,將上司想說而未說的話先說了,想辦而未辦的事先辦了,把個上司樂得美滋滋。自然,上司的回報肯定也會是沉甸甸的。

也就是說,看到對方喜歡什麼,你就要順著他喜歡的話去說,順著他喜歡的事去做;看到對方厭惡什麼,忌諱什麼,就要避開他忌諱的不說,避開他厭惡的事不去做。這樣,對方就會覺得你是他的知心人,便會把你視為知己,碰上事情就會多為你說話、替你出力。你就會多一個朋友、多一條路。

有個青年想向一位老中醫求教針灸技巧,為了博得老中醫的歡心,他在登門求教之前作了認真細致的調查了解:他了解到老中醫平時愛好書法,遂瀏覽了一些書法方麵的書籍。起初,老中醫對他態度冷淡,但當青年人發現老中醫案幾上放著書寫好的字幅時,便拿起字幅邊欣賞邊說:“老先生這副墨寶寫得雄勁挺拔,真是好書法啊!”對老中醫的書法予以讚賞,促使老中醫升騰起愉悅感和自豪感。接著,青年人又說:“老先生,您這寫的是唐代顏真卿所創的顏體吧?”這樣,就進一步激發了老中醫的談話興趣。果然,老中醫的態度轉化了,話也多了起來。接著,青年人對所談話題著意挖掘、環環相扣,致使老中醫精神大振,談鋒甚健。終於,老中醫欣然收下了這個“懂書法”的弟子。

你從青年人與老中醫交往的事例中難道沒受到什麼啟發嗎?

在現今社會,我們交際的圈子越來越大,所麵對的交際對象也是性格迥異,有的生性內向,不僅自己說話比較講究方式方法,而且也很希望別人說話有分寸。因此,與這樣的人打交道時,就要特別注意說話方式,盡可能對其表現得尊重和謙恭些。

比如,某青年與一位名牌大學的老教授在火車上一路同行,青年人想借老教授的鋼筆寫字,便說:“喂,鋼筆給我一下。”然而,老教授是位頗講究禮儀修養的人,他見青年如此失禮,便把頭扭向一邊,沒理青年人的茬兒。假若,青年人知道老教授的性格特點,把話換成:“請問老先生,把您的鋼筆借我用一下行嗎?”其結果可能就會截然相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