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借力規則(2)(3 / 3)

漢元帝當政時,因身體不好,不能經常上朝處理政事,必須在身邊尋找一個既能體察他的心意又能朝夕不離左右的人,這就選中了石顯。元帝一方麵認為石顯在宮日久,諸事熟稔,又精明能幹,辦事符合自己的心意;另一方麵也覺得石顯在朝中無親無故,不會拉幫結夥,危及朝廷,所以對他十分放心,許多事情都交給他去辦。

可沒想到石顯是個報複心極強的小人,凡是得罪過他的人,他都不放過,而且能尋出所謂的法律依據,讓人有苦說不出。結果弄得朝廷上下都視石顯若虎豹,不敢與之爭鋒。石顯對付的首要目標是大臣蕭望之。

當時,蕭望之是漢元帝當太子時的老師,其正直與學問才幹都是名冠一時的,況且他還是漢宣帝指定的輔佐漢元帝的顧命大臣,他在朝廷的地位和元帝對他的倚重是可想而知的。漢元帝即位後,蕭望之滿以為自己的這位學生要大展宏圖了,可沒想到宦官專起權來,於是他憤然上書說:“管理朝廷的機要是個十分重要的職務,本該由賢明的人來擔任,可如今皇帝在宮廷裏享樂,把這一職務交給了太監,這不是我們漢朝的製度。況且古人講:受過刑的人是不宜在君主的身邊的。現在應當改變這一情況了。”石顯看到了這一奏章,當然把蕭望之視為仇人。他從此挖空心思地陷害蕭望之。

蕭望之的正直還引起了外戚的反感。有個叫鄭朋的儒生,為了從蕭望之這裏弄個官做,就投其所好,上表攻擊許、史兩家外戚專權。蕭望之接見了鄭朋,給了他一個待詔的小官,後來卻發現鄭朋不是個正人君子,於是很討厭他,也就不再理他。等該考評升降官員的時候,與鄭朋同是待詔的李官被提升為黃門侍郎,鄭朋卻原封未動。鄭朋一怒之下,反去投靠了與蕭望之不和的史、許兩家外戚。他編造謊言說:“我是關東人,怎知你們兩家外戚的事呢?以前我上書劾奏你們,全是蕭望之一夥人策劃的。”鄭朋心懷機詐,到處揚言說:“車騎將軍史高、侍中許章接見了我,我當眾向他們揭發了蕭望之的過失,其中有五處小過,一處大罪。如果不信,就去問中書令石顯,當時他也在場。”

其實這是鄭朋的圈套,他想借此交結石顯。果然,蕭望之去向石顯打聽,石顯正想雞蛋裏挑骨頭,此次蕭望之送上門,那是正中下懷。

石顯首先找來鄭朋,又找了一個與蕭望之素有嫌隙的待詔,叫他們兩人向皇上上書,劾奏蕭望之搞陰謀,離間皇帝與外戚的關係,要撤車騎將軍史高的職;然後,又趁蕭望之休假之機,叫鄭朋等上奏章。奏章交到元帝手上,元帝就叫太監弘恭去處理。弘恭是石顯的同夥,本來就參與了陷害蕭望之的陰謀,這麼一來,正好逞計。弘恭立刻把蕭望之找來,對他進行詢問。蕭望之竟十分老實地據實回答,他說:“外戚當權,多有橫行不法之處,擾亂朝廷,影響了國家的威望,我彈劾外戚,無非是想整頓朝政,絕非是搞陰謀,更不是離間皇上和外戚。”

既承認了想整治外戚的事實,對這事實怎麼理解,卻是宦官們的事了。弘恭、石顯在向元帝報告時說:“蕭望之、周堪、劉更生三人結黨營私,相互標榜吹捧,串通起來多次攻擊朝廷上掌權的大臣,其目的是想打倒別人,樹立自己,獨攬大權。這樣做,作為臣子是不忠的,汙辱輕視皇上更是大逆不道。請皇上允許我們派人把他送到廷尉那裏去(謁者召致廷尉)。”當時,元帝對奏章上“謁者召致廷尉”幾個字也不甚明白,就批準了這道奏章。

其實,“謁者召致廷尉”就是逮捕入獄。等過了很久,元帝見不到蕭望之、劉更生、周堪等人,就問大臣們他們到哪裏去了,聽說這些人已被逮捕,大吃一驚,急召弘恭、石顯追問。見二人叩頭請罪,但畢竟是由自己批準,也不好責備處置,隻好讓他們快放了這三人,恢複他們的職務。石顯一聽計劃要吹,急忙去找車騎將軍史高,史高也很著慌,他知道,如果整不倒蕭望之,自己的日子會越來越難過。就急忙晉見元帝,告訴他說:“陛下剛即位,老師和幾個大臣就入了獄,大家以為肯定有充分的理由,現在您若把他們無故釋放且恢複官職,那就等於自己承認了錯誤,這會極大地影響您的威望。”漢元帝年輕識淺,被史高一說,也覺得有道理,於是隻下詔釋放他們,但革職為民,不予任何官職。

但元帝畢竟還算良心未泯,過了幾個月,覺得心裏不安,再說也確實需要蕭望之等人,就下了一道詔令,封蕭望之為關內侯,食邑六百戶,進宮辦事,其地位在朝廷上僅次於將軍,並準備讓他當丞相,這使石顯一夥感到極度恐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