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情”不能透支
人人都難逃脫一個“情”字。盡管當今社會流行一句話叫“認錢不認人”,但是“人情生意”從未間斷過。人既然能夠為情而死,那麼為情而做生意又有什麼不可?這是人之常情。
所以,在平時人際交往中也需“感情投資”。讓我們以做生意為例,所謂“感情投資”,說簡單點,就是在生意之外多了一層相知和溝通,能夠在人情世故上多一份關心,多一份相助,即使遇到不順利的情況,也能夠相互體諒,“生意不成人情在”。
這種情況往往有多種表現。一種是自然形成的。你在生意場上遇到了相互比較投緣的人,有了成功的合作,感情也自然融洽起來,這就是我們常說的“有緣”的人。有緣自然有情,關係好的時候,互相付出自然不在話下。問題在於如何保護和持續這種關係,繼續愛護它、增進它,使其天長地久。
其實,就是有“緣”,彼此能夠一拍即合,要保持長期的相互信任、互相關照的關係也不那麼容易,仍然需要不斷進行“感情投資”。
在商場上,各自都為各自的利益,彼此都覺得商人多詐多奸,人與人交往不能不防,所以很容易互相起疑心。結果就會由合作轉為對立,人情變成了敵意。情場上,最愛的人常常會變成最恨的人,這在商場上也屢見不鮮,相互最仇視的對手,往往原先是最親密的夥伴。反目為仇的原因,恐怕誰也說不清,留下的都是互相指責和怨恨。為什麼走到這一步?往往是忽略了“感情投資”的結果。
很多人都有這種毛病,一旦關係好了,就不再覺得自己有責任去保護它了,往往會忽略雙方關係中的一些細節問題。例如該通報的信息不通報,該解釋的情況不解釋,總認為“反正我們關係好,解釋不解釋無所謂”,結果日積月累,形成難以化解的問題!
而更不好的是人們關係親密之後,總是對另一方要求越來越高,總以為別人對自己好是應該的,稍有不周或照顧不到,就有怨言。由此很容易形成惡性循環,最後損害雙方的關係。
可見“感情投資”應該是經常性的,也不可似有似無,從生意場到日常交往,都應該處處留心,善待每一個關係夥伴,而且要從小處細處著眼,時時落在實處。
正如前麵所言,“感情投資”也可以看作是在感情賬戶上的儲蓄。這樣就會贏得對方的信任,那麼當你遇到困難,需要幫助的時候,就可以利用這種信任,你即便犯有什麼過錯,也容易得到別人的諒解;你即便沒把話說清楚,有點小脾氣,對方也能理解。
所以,我們強調請求別人的支持和幫助,應該自信主動,坦誠大方地提出。盡管有許多有效的方法和技巧可以采用,然而最重要的是自己要樂於助人,關心他人,不斷增加感情賬戶上的儲蓄。
如果說建立相互信任、相互幫助的人際關係有什麼訣竅的話,那麼這是唯一的和可靠的訣竅。
反之,不肯增加儲蓄而隻想大筆支取的人是無人理會的,這樣的銀行賬戶是根本不存在的。你毫無儲蓄,到需要用錢時,也就必然無錢可用,隻有欠債了。但欠債總是要還的,到頭來還是要儲蓄,這就是社會與人生的大海上平等互利、收支平衡的燈塔。
互助互利不僅指物質利益,而且還有精神利益,作為被求助的一方不一定非要你給他什麼幫助和好處不可,而且人際交往的互利互惠也不同於做買賣那樣必須是等價交換,立刻兌現。但作為求助者最好能讓對方了解助人也會助己。
自己樂於助人,多主動幫助別人,會不斷增加感情賬戶上的儲蓄。如上所述,求人與被人求,是一筆人情賬。盡管是人情賬,無法精確地計算,但是也應當心中有數。
在求對方辦事時,對方並不情願為你白忙乎,他希望你也能幫他做些事情,有的甚至希望在他辦事之前,你得先為他辦成。如果你了解對方這種心理,主動滿足他的欲望,他就會很痛快地幫助你。
有時對方沒有什麼需要幫忙的事情,此時你要讓對方精神上得到滿足,表現出對對方的崇拜和尊敬,不斷地誇獎對方的能力。
如果你與對方關係很密切,求他幫忙時,他會提出條件來,那你也要多為對方考慮,盡量多為對方解決一些困難。不論關係多密切,你總求人家,而沒有回報,時間久了也就不行了。
如果你求別人幫助的是一件名利雙收的事,那對方也希望從中得到一些名或利。如果對方什麼都得不到,而你卻名利雙收,對方就會在心理上失衡。現在的人對口頭許諾不感興趣,所以,你最好要提前滿足對方的欲望。如果不能,也一定要守信用。如果你不能履約,以後再求對方就難了。
生活中經常有這樣的人,幫了別人的忙,就覺得有恩於人,於是有一種優越感,高高在上,不可一世。這種態度是很危險的,常常會引發反麵的後果,也就是幫了別人的忙,卻沒有增加自己人情賬戶的收入,這是因為這種驕傲的態度,把這筆賬抵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