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成長青:大學畢業如何闖關進外企(1)(1 / 3)

找工作前給自己畫好好坐標

主持人:有一位網友叫“爬行的豬”他說,很多同學在找工作的時候把外企作為第一選,其實對外企並沒有清楚的認識,隻是認為薪酬各方麵比較好,您覺得對嗎?

成長青:我覺得在20、30年之後,國企外企會淡化,就像十幾年後海歸的概念會淡化。外企的概念很廣泛,不同的外企母公司文化不一樣,美國公司、法國公司和其他公司都是不一樣的。

首先要了解母公司的文化,你所處的部門在公司是否重要。其次,我建議第一個工作進外企比較好,20年後我們進入全球化,在不遠的將來你們會經曆這一點,要了解外企的文化。

第三點,外企跟國企不一樣,國企最大的股東是國家,基本運作形勢是以市場為導向,管理模式必須服從政府和相關部門的安排。民企比較簡單,強調效率速度快,但是延續性比較弱一點,所以在民企做的時候要很快調整,要跟著老板走。

在外企,母公司的戰略和他對中國的定義,對將來你所在的環境非常重要。所以回目前的情況下選擇進外企是比較好的。

主持人:您認為外企最大的吸引力在哪裏?

成長青:外企比較強調個人的職業規劃,比如我們渣打銀行每半年會給員工進行半年的總結,其中一部分是對你的職業規劃,這一點很重要。

外企的概念很廣泛,我們現在處於一個從經濟發展水平,從中間偏下的水平,歐美在我們前麵,巴西跟我們比較接近,越南和東南亞比我們落後,我們從低起點往上走,文化方麵企業文化開放要看什麼樣的企業什麼樣的公司。

主持人:大家在選擇外企的時候可不可以把錢作為第一考慮的因素?

成長青:不管民企和外企距離逐漸在拉近,最近有一批員工可能從外企又回到國企,因為每個人追求的目的和生活方式不一樣。

薪酬要看行業,在剛畢業的時候,我更多看自己將來的發展。

觀眾:人際關係對我來說比較重要,因為我以前所在的單位是國企,可能相對來說人際關係比較複雜。

成長青:並不是外企沒有這樣的問題,但相對來講可能簡單一點,老板在衡量員工的表現方麵更多看個人對公司的貢獻和業績。

外企的文化是我自己能做盡量自己做。舉個例子,我剛進渣打銀行的時候,跟著老板接老板的老板,我的大老板是新加坡人,我的老板是香港人,我幫老板推行李,老板說不用了,我自己推。不會擺架子,做一些姿態,在價值觀方麵會有變化。

國企可能有政府背景,尊敬是必要的,這時候你要考慮這個問題,要跟著環境走,至於要不要去那個環境自己選擇。

主持人:外企雖好,但要看自己適合不適合。

成長青:很多人特別願意在國企工作,他的長處就是處理關係。

主持人:有一位觀眾叫阿德勒,他說“我是一個踏實勤奮內向的大四學生,聽說外企都是相對比較開放的人,我想問您內向的人去外企會不會不適應?”

成長青:內向和外向跟進外企還是國企沒有直接關係,第一個要讓自己高興,第二要給做自己畫坐標。第一,是喜歡戶內還是戶外,外向的偏戶外一點。第二,我是偏技術還是偏人際關係,所以自己要把坐標畫好。

這個朋友要想好,最典型的戶內的,不做人際關係的,比如IT,我不需要一天到晚跟客戶打交道,可以選擇戶內。李四光是典型的戶外,又是技術,他全世界的跑,他在外麵跟大自然有接觸,他是技術型人才。我們要給自己畫坐標,坐標是動態的,我是換了7、8個工作之後發現自己更喜歡做什麼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