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曉光:兩個概念,你是一個初始的創業者。還一個概念你已經做的比較大了,作為一個創業一個投資公司出現了。
開始的時候可能要專一一點,等你做大了、長大了、有實力了你可能投資,作為投資性的公司也好,機會出現以後可以相關多元化一點。有時候可能涉及到價值鏈的問題,比如我們就投水務的,過去我們投水廠,後期發現有設備、工程管理、技術組合,如果這些鏈條都投下去,那我的價值可能提高的更快一點。
觀眾:您是怎麼樣進行正確的自我認知的?您覺得在大學怎樣度過才是有意義的,才是有價值的?
劉曉光:在大學裏我的體會,第一個方麵來講基礎知識肯定要學好,比如當年我的外語沒有學好,後來有很多機會見到克林頓、布萊爾,包括後來的一些總統,我都有直接機會但是外語不行,所以很遺憾,所以我說第一個基礎的事情。
第二個來講,一定要注意學書本之外的東西。那個時候我們到了晚上2點鍾還在拿著手電筒看大量圍繞專業課以外的書籍。
第三個,我們當時做社會性的活動。我們學商業的到青島到廣東第一線做社會調查研究,我當時在大學寫的第一篇論文就是《論旅遊對商業零售額的變量的影響》樹立一個模型寫這個東西,我記得當時發表在中國商貿院的財報經濟雜誌上,當時很激動,一個大學生能進入社科院殿堂發表作品。這樣知識的廣度和寬度比別人多一點,我既讀了你的基礎課程,我又大量閱讀了課外課程,我又有目的的進行社會實踐,就為我下一步的發展奠定了基礎。這個是非常重要的。
所以你想想,當然跟你們不一樣,工作九年上大學,以前有一段曆史有一段實踐的知識。上大學之後我們的方法,跟一般比我們年輕一點上大學的人不一樣,可能更準確、更快。我覺得我們現在年輕的大學生也應該總結很好的方法。
觀眾:您自身認為是能力重要還是學曆比較重要?
劉曉光:現在的社會肯定要看你的學曆的,包括我們企業家招募人才,你是哈佛畢業的還是清華的?我可能先要哈佛的,學曆很重要。但是來講學曆還不是最後的決定因素,隻有把學曆和能力結合起來,形成更大的能量的時候能力的時候,這才有更大的意義。
你像我們看了很多企業,培養的企業的人才。100個人可能就那20個特厲害,那80個學曆也不低,但是他的水平、能量、業績就差的很遠。我也在想,比如說企業家他是不是天生的,他身上流淌著另外一種血液,他激動、有激情、向上,他不斷的去創新,他能完成別人完不成的事情,或想到別人想不到的事情。那這個是什麼東西?這個應該是能力,應該是能力的問題。
在現代的社會,我想你也要有學曆,但是更重要的是要有能力。有一種處理事物,進行運作進行發展的能力。你說你很有學曆眼鏡可能一千度了,是一個博士,比如你在幹某一個行業,幹企業你老賺不到錢,體現不出你的能力,但你要做到既有學曆又有能力的人,那是確實這裏邊有很深的內容。
觀眾:創業過程中我有兩個困惑一直想不明白。第一個問題就是,我創業的時候,家裏人參與了,企業出現一個問題,我的權威性都沒有了,就慢慢出現很多矛盾。
第二種就是,當我交到了比較好的同事,但是他們可能提出股份的一些要求,而我的想法是,做出來成績之後再考慮股份或待遇,這個問題一直解決不了,我想請問您覺得應該怎麼解決?
劉曉光:關於你的家庭成員參與你的創業,對你進行扶植的過程中有一些矛盾肯定很正常。關鍵是他們所說的建議,他們對你的看法是不是正確的?誰在評價?如果說你認為是錯誤的,大家認為是正確的,那將來誰來評價這個問題。
第二個你創業,一般的是這樣,我們是五個創始人,大家可能有一點資金積累,或者有一個人多出了錢其他人少出了錢,在這個過程中,開始就塑造一定的股份的比例,有一個好的治理結構,其實我覺得是好事。
你看現在很多做PE的這些投資公司,我看了看管理公司很有意思,五個人成立一個公司。然後來講明確了每個人的股份的比例份額,然後各自去找項目找錢,掙完錢交給公司一半自己拿一半,他有一個很嚴謹的一個結構。
所以說當你在創業的過程中,我有三個人、四個人一塊創業,明確了誰是主要的股份比例,其他的股份比例是什麼樣,這個我覺得肯定是好事。
觀眾:但是這個出資是我一個人出的。
劉曉光:第二個問題出現了,你一個人出資,你是出資者但是要有一個團隊,團隊要有很優秀的精英人才,過去不是講看過很多古時候的錢莊。投行中有所謂MD技術持股人,當你團隊最核心的管理人才,適當的給他一部分股份是對的。你不能說我是投資者,我就是百分之百,跟著你的團隊有很優秀的管理者,運作的過程中,他們也有很大的貢獻,你用股權的方式激勵他是有好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