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劉曉光:職場新人要做好哪些準備(1)(3 / 3)

觀眾:前期他提出來他沒有做出來貢獻呢?

劉曉光:這個來講就是你要看對他的了解的情況,他本來就是一個很職業的經理人,大家有共同口碑,雖然我們沒有共過事,你有這樣的基礎我可以給你。當你沒有這樣的條件,大家是初創者要看一段以後,給他適當的股份,不能一開始就給。

觀眾:第一階段我有點不明白,我的親戚提的建議是對的還是錯的。我覺得他有一個不好的因素是,當著很多同事的麵直接批評我了,慢慢同事感覺不太聽話了。

劉曉光:第一個,本身你的水平、決策能力是不是過硬?本身你沒這個水平,很多錯誤的東西引起人家對你有一種看法。第二個要靠製度,不要靠親戚朋友這種關係。靠一種製度來樹立你的權威。什麼樣的指令下你必須執行,什麼情況下你可以提出意見來,但是你必須給我執行下去。靠自己的這種公司的製度來塑造你的這種運作體製,當然他如果有一些意見,可以用另外一種方式來吸納他,所以也維護你的權威了。

30歲是人生中一個關鍵節點

主持人:有一位叫做“林肯郡”的朋友說:“在這個急功近利的時代,我們的人生仿佛有兩段組成:30前要拚命,30後要成家立業要穩定。是什麼讓生活如此的焦慮?對於我們這代人來說,您認為30歲是怎樣的一個點?”

劉曉光:30歲確實是一個非常關鍵的點,過去古人講“三十而立”。你想我們在30歲的時候肯定已經步入社會了,那時候已經有社會職務上了一定的台階了。可能現在的情況跟過去不太一樣,競爭激烈了。我的體會30到35歲這是一段,35歲到45歲這是一段,當然45歲到55歲是另外一段。這段為什麼關鍵呢?就是剛剛步入社會,你有你自己的專業,有你自己從事的一個崗位。同時你的家庭負擔也小一點,這時候年輕有活力,如果這時候你能夠抓住這種機遇,能學習更多的東西,能把你自己的事情幹好,我想給你下一步打了很好的基礎。

你像我當首創總經理的時候40歲,現在看來是年輕人。當時還不覺得年輕,40歲也能幹很的很好,當另外其他職務的時候年齡在30多歲。

沒有救世主隻有我們自己

主持人:您怎麼看待現在大學生畢業之後找工作的問題?這是我們大學生朋友非常關注的,甚至跳槽、求職等等一係列問題。

劉曉光:這跟體製的變化有關係,過去是計劃經濟,出來100萬大學生分配100萬,慢慢可能變化了。特別是市場化程度越高的時候,從市場上配比勞動力資源的情況,這種情況越成熟越普遍了。我覺得可能跟我們兩個問題有關係,一個問題我們所培養的這些學生的這種專業,供和需之間他是不是能夠對應?是不是能滿足市場的需求?我想這是一個問題。

還有一個就是,在美國每年生長出55萬個企業滅掉50萬個企業,他的勞動力流動還有已經固定成型的係列管道,我們現在可能還不是很成熟。我們現在有些大學生畢業以後,產生就業難的問題,一部分人可能在等待尋找,一部分人可能自己創業去了。

這個過程中我的看法就是,第一個還是給自己定一個目標,這可能要根據自己的情況確定。

第二個來講,希望更多的人加入到創業的行列中去。在市場經濟大潮過程中去創業、去成長。當然我想可能不是人人都能創業的,肯定是有一部分。那麼在這個整個的大學生勞動就業的過程中,肯定有些不如人意的地方。

我一直在說,沒有什麼救世主全靠我們自己,按照國際標準往前走,我相信每個人都有他的能量都能找到他的位置,都可以去創造自己有價值的人生。

主持人:有一個叫做“小神童”的朋友說:“請問您讚成大學畢業後立即創業嗎?還是說我們應該在職場中曆練幾年?”

劉曉光:看自己的情況,有的人你給他創造條件他也不一定行。有的人天生就是創業家,他從骨子裏頭就能成長起來,通過創業成長,可能還要根據自身的情況定。

主持人:有一位叫做“艾斯克裏”的朋友,說:“我是學新聞傳播的,大學畢業後去英國留學,如今畢業回國,已經工作了一段時間。但是工作中自己很不快樂,覺得這並不是自己真正想要的。現在我不知道是否該放棄工作,重新進入大學,重新開始自己,我已經27歲,真的很難下決定。”

劉曉光:這個時候可以積極想找自己的專業,但不一定你完全推倒重來,我覺得那樣可惜了。你覺得你現在的崗位不太適合你或者脫離你原來的專業,你再尋找更適合你的目標然後去努力。我記得有一個年輕人幹的很好,南開學金融的。終於找到了適合他的一個陣地能發揮他的知識能量,幹的也不錯,但之後他又走了自己幹去了,我也不反對,我說你呆了幾年,你是一個對市場有價值的人就OK了,我也不是說讓你一直幹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