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孫路弘:如何通過語言表達讓人加深印象(1)(2 / 2)

溝通的前提是充分了解別人

主持人:一位“請叫我小馬哥”的朋友,說價值觀不同是不是溝通最大的障礙?價值觀不同應該怎麼溝通?

嘉賓:價值觀不同確實是溝通障礙,需要怎麼解決?人與人溝通的前提是,你能不能了解別人的立場,能不能了解別人的價值觀,而不是急於把自己的價值觀強加給別人。溝通的前提是充分了解別人。

尊重別人的價值觀是不同價值觀溝通的前提。價值觀沒有必要人人一樣,沒有好壞隻有不同。你追求金錢追求美女有什麼不好的?沒有。你追求任何東西都值得尊重,人說話的溝通能力是讓我們更多的了解別人,隻有你充分試圖了解別人的同時,別人才會知道,這個時候你才開始說自己的價值觀。

主持人:一位網友提問,學會思考才會說出好聽的話,如果胸無點墨的話嘴上說不出深奧的話,是不是思想越深刻語言越生動呢?

孫路弘:說話實際上是表現,表現出來的是你的思想。但是有多少人想了很多卻說不出來,所以這兩者沒有必然的關係。

可以有步驟的練習說話,通過說話去改變你的思想,思想的改變是怎麼來的?可以看書那是別人寫出來的東西,或者是聽別人說話或者是看小說或者是看電影。在聽別人過程中形成思想,練習靠自己說話,說話過程中對你思想形成更有效。按方法有步驟的訓練說話,你的思想更銳利。

生動是什麼?生動是說你的語言中有沒有故事,有沒有時間,有沒有地點,有沒有場景,有沒有跌宕起伏的衝突,比如說這兩個人相處準備訂婚了,突然他們吵架了而且說再也不相見了,一下子十年沒有見過麵。當你說過之後調動所有的聽眾想知道後麵的故事,這就叫生動,你能創造情節、場景、各種各樣的衝突,讓別人有期待這叫生動。

哲學家思想深刻說話並不一定生動,大學教授都有思想,他們腦海裏論框架都很強,他們的講課經常讓人睡覺,你覺得那是生動嗎?有一些表演藝術家,其實他們的思想並不一定很深刻,但說出來很生動所以你愛聽,兩者沒有必然的關係。

主持人:有一位叫做“小米331”的朋友說,進入職場,有的時候要保持沉默,不然就會出現說錯話的現象,沉默是金,您認同這樣的說法嗎?

孫路弘:我認同沉默是金但要加前提條件,不是任何時候都是好的。別人知道的比你多,你不懂的時候當然沉默,你應該去學,不是故意沉默是你沒資格開口。但當你學到東西的時候,你更有經驗卻什麼都不說,別人做了出錯,沉默是金是無效的。

什麼是人際關係的潤滑劑?

主持人:一個網友叫做“林龍”他說,每當我與學校老師和領導交流的時候,除了學習工作以外沒有什麼話題,有時碰在一起找不到話題怎麼辦?

孫路弘:在某種程度上反映了中國教育的局限性,隻讓你學學術的東西、理論的東西、書本的東西。

沒有去開闊,比如說給你講品紅酒,談氣候的變化,講養生談健康,這些都是話題。什麼時候是沒有話題?因為你自己沒有能力進入這些話題。辦公的東西能不能談?也能談。

當時去美國,有個朋友建議我,你想跟美國打交道看《老友記》就行了。美國人打交道三大主題,第一個是運動,美國運動是橄欖球、棒球,一個是籃球。你必須看報紙把運動的文章全都讀懂詞彙掌握了,再跟別人聊運動的事不覺得你是外人,覺得跟你近了,你就不會沉默了。第二個詞是車,因為車是美國人的文化,談車什麼不是談性能,而是抱怨,談修車師傅多爛、抱怨車行、這車行多壞一塊罵人,這不是客觀的,但隻要跟他一塊罵有共同特點,你就是我這撥的。

因為我是男人,接觸的都是男性朋友,第三就是談女人,怎麼談?美國人比較直率比較簡單,談的都是表麵的,不像中國人比較含蓄談內涵談素質,他們直接談表象的東西。這三個東西你掌握了,在美國你都能交到朋友,絕對不會沒話。在中國同樣道理,當你跟別人沒話的時候,意味著什麼?意味著你掌握的生活主題太少,你在生活中太素。你沒有其他的話題,你沒有其他的興趣。

主持人:是不是體現人際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