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都應該有慈悲的胸懷,一個人如果做到心懷善念,懂得用情,那麼就可以隨時準備寬恕他人,做到“福雖未至,禍已遠之”。一個企業如果人人都能心懷善念,互助互愛,寬容的氛圍自然就會形成了。員工與員工之間除了合作關係之外又多了同事之情。
行動方案:
做一個胸襟開闊的人吧,即使厭惡他人時也要竭力與其友好相處,發現對方的長處,由此來包容對方。
用真誠來感化那些心存敵意的人,不要煩躁,不要憤怒,把身邊的同事都當成自己的兄弟姐妹,對於斥責他人這件事感到一種由衷的不忍。必要的時候,成為他們的諍友,幫助他們改正缺點,進行自我提升。
很樂意且毫無嫉妒之心地給有才能的人開路
他(我的父親)很樂意並毫無嫉妒心地給擁有任何特殊才能的人開路,像那些具有雄辯才能或擁有法律、道德等知識的人,他給他們以幫助,使每個人都能依其長處而享有名聲。
大千世界,紛繁複雜,由於天分和境遇的不同,人難免分出個三六九等,或飛黃騰達,意氣風發,或窮困潦倒,默默無聞。但芸芸眾生中,總有一些人雖技不如人,對別人的成績卻嗤之以鼻,“妒人之能,幸人之失”,從而上演了一場場醜陋的嫉妒鬧劇。在現實生活中,這種鬧劇依然“長盛不衰”,為了別人評上比自己高的職稱而指桑罵槐,為了某人得到領導的厚愛而憤憤不平,為了別人的生活條件比自己好而鬱鬱寡歡,給本已不大平靜的生活平添了許多煩惱和紛擾。
嫉妒是腐蝕人心靈的一劑毒藥。嫉妒的危害力和破壞力也可從中略見一斑。嫉妒其實是一些人心態不平衡的表現。有嫉妒之心者,往往自高自大,看不起別人,置別人的成績於不顧,貶他人的才幹如草芥。而當別人取得一些成績時,他的心理便會失去平衡,總會千方百計地對那些優於自己者製造出種種麻煩和障礙:或打小報告,無中生有,唯恐天下不亂;或做擴音器,把一件小小的事情鬧得滿城風雨。
而真正能夠成大事的人,做法正與此相反。
拿破侖一生中指揮過眾多大戰役,並屢屢得勝,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善於用人。拿破侖懂得,人總是各有所長,各有所短,因此,他選拔將才從不要求十全十美。他善於發現別人的優點和長處,並利用它來為自己服務。按這一原則,他果斷地選擇了貝赫爾做他的參謀長。他說:“貝赫爾缺乏果斷,完全不適於指揮任務,卻具有參謀長的一切素質。他善於看地圖,了解一切搜索方法,他對於最複雜的部隊調動是內行。”這樣的人,對一切都喜歡自己做決定的拿破侖來說,無疑是一位最理想的參謀長。
鋼鐵大王安德魯·卡內基曾經親自預先寫好他自己的墓誌銘:“長眠於此地的人懂得在他的事業過程中起用比他自己更優秀的人。”
1831年,波蘭作曲家肖邦在華沙起義失敗後,隻身流亡至法國巴黎定居。年輕的肖邦雖然才華出眾,卻無施展之地,為求生計,隻得以教書為生,處境甚為落魄。一個偶然的機會,肖邦結識了鼎鼎大名的匈牙利鋼琴家李斯特。兩人一見如故,大有相見恨晚之感。當時的李斯特在巴黎上流文藝沙龍中已是聞名遐邇的驕子,對雖然默默無聞但才華橫溢的肖邦大為讚賞。李斯特想:絕不能讓肖邦這個人才埋沒,必須幫他贏得觀眾。
一天,巴黎街頭廣告登出了鋼琴大師李斯特舉行個人演奏會的消息,一時間,門口人頭攢動,門票一售而空。
演奏會開始了,紫紅色的帷幕徐徐拉開,燈光下,風度翩翩的李斯特身著燕尾服朝觀眾致意。台下掌聲雷動,李斯特朝觀眾行禮後,便轉身坐在鋼琴前,擺好演奏姿勢。燈熄了,劇場內一片寂靜,人們屏息靜氣地閉上眼睛,準備享受美好的音樂聲。琴聲響了,咚咚的琴聲時而如高山流水,時而如夜鶯啼鳴,時而如訴如泣,時而如歌如舞。琴聲激昂時,劇場內便響起掌聲;琴聲悲切時,劇場內又響起抽泣聲。觀眾完全被那美妙的音樂征服了。
演奏結束,人們跳起來,興奮地高喊:“李斯特!李斯特!”可燈一亮,大家傻了。觀眾看到舞台上坐的根本不是李斯特,而是一位眼中閃著淚花的陌生年輕人。他就是肖邦。
人們大為驚愕!原來,那時有個規矩,演奏鋼琴要把劇場的燈熄滅,一片黑暗,以便觀眾能夠聚精會神地聽演奏。李斯特便利用這個機會,燈一熄,就讓肖邦過來代替自己演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