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追求的彼岸,是什麼(1)(3 / 3)

20世紀50年代,愛因斯坦曾收到以色列當局的一封信,信中懇請他去當以色列總統。愛因斯坦是猶太人,若能當上猶太國的總統,在一般人看來,自是榮幸之至了。出乎人們意料的是,愛因斯坦竟然拒絕了。他說:“我整個一生都在同客觀物質打交道,既缺乏天生的才智,也缺乏經驗來處理行政事務以及公正地對待別人。所以,本人不適合如此高官重任。”

大文豪馬克·吐溫曾經經商。第一次他從事打字機的投資,因受人欺騙,賠進去19萬美元;第二次辦出版公司,因為是外行不懂經營,又賠了近10萬美元。不僅自己多年用心血換來的稿費賠了個精光,還欠了一屁股債。馬克·吐溫的妻子奧莉姬深知丈夫沒有經商的本事,卻有文學上的天賦,便幫助他鼓起勇氣,振作精神,重走創作之路。終於,馬克·吐溫很快擺脫了失敗的痛苦,在文學創作上建立了輝煌的業績。

不適合你的工作,會常常讓你誤以為自己完成了某些事情。你消耗了大量時間與精力,得到的可能僅僅是一絲自我安慰和虛幻的滿足感。當夢醒後,你會發現該做的事一件都沒有做,而自己卻已疲憊不堪。

人生的訣竅就是經營自己的長處。這是因為經營自己的長處能給你的人生增值,經營自己的短處會使你的人生貶值。富蘭克林說“寶貝放錯了地方便是廢物”就是這個意思。

所以,“想要”成就一個怎樣的自己和“能夠”成為怎樣的一個自己完全是兩碼事。隻有不為心魔、外物所擾,耐心地尋找最精確的人生座標,才能助你走上期盼的頂峰,演繹出無與倫比的精彩人生。

現在,就是你的意義

佛陀說:“過去的心念已過去了,現在的又過去了,未來的還未來,也不可得。”

那麼現在,就是你惟一的意義。

現在一切都是好的。

你意識到這一點,就會去愛這個世界。

朱光潛老先生說:此身應該做而且能夠做的事,就此身擔當起,不推諉給別人;此時應該做而且能夠做的事,就在此時做,不拖延到未來。

而我們身邊,包括你、我,卻都不是善於行動的好手。

當一個目標在心中如胎暗結,發育成形,蠢蠢欲動時,大多數人都不會主動去為它的到來做準備,而是窩在沙發裏,幻想它能夠自動地發育完整再出來,結果目標往往就胎死腹中。

就是如此。拖延,可以把自己拖垮,因為任何憧憬、理想和計劃,都會在拖延中落空。把今天的事情拖到以後去做,所耗去的時間和精力要比今天就做大得多。立即行動,便會使人感到簡單而快樂;拖延執行,便會最終使人感到艱辛而痛苦。避免拖延的惟一方法,就是隨時主動地行動。我們在做某項重要決定時,可能是困難和痛苦的,但正確的決定一經做出,就要立即行動決不拖延。

事實上,我們每個人都或多或少,或這或那地存在著一種不良習慣——拖延。我們常常因為拖延時間而懊惱不已,然而下一次又會慣性一般地拖延下去。這種現象,我們幾乎可以不時遇見,以至於我們不以為然,以為它就是人的一種不可改變的本性了。

拖延時間,看似是人的一種本性,實質上是在工作和生活中養成的一種極其有害的惡習。幾乎人人都希望在工作和生活中消除因拖延而產生的各種憂慮,但是,不少人卻沒有將自己的願望付諸行動,不知道自己所推遲的許多事情其實都是自己可以盡早完成的。我們不能夠把自己拖延時間的這一毛病歸咎於外界因素,因為拖延時間的是我們自己,由此受害的也是我們自己。

隻有那些懂得如何利用“今天”的人,才會在“今天”創造成功事業的奠基石,孕育明天的希望。

拖延是吞噬生命的惡魔。一日有一日的理想和決斷,昨日有昨日的事,今日有今日的事,明日有明日的事。有位專家在經過多年研究後得出結論:“世上有93%的人都因拖延的陋習而一事無成,這是因為拖延能殺傷人的積極性。”

你是一個辦事拖拉的人嗎?拖延是人性的弱點,在生活中不僅強大而且令人討厭;如果每當遇到糟糕的情況,你總是說“我應該做它,但應付它現在已經太晚”,那麼,你的“拖延”誤區的形成則不能歸咎於外在力量的影響,它完全是由你自己造成的。

當一個生動而強烈的意念突然閃耀在一個作家腦海裏,他就會生出一種不可遏製的衝動,要把那意念描寫在白紙上。但如果他那時有些不便,無暇執筆,一拖再拖,那麼,那意念就會變得模糊,最後,竟完全從他思想裏消逝。

一個神奇美妙的幻想突然躍入一個藝術家的思想裏,迅速得如同閃電一般,如果在那一刹那間他把幻想畫在紙上,必定有意外收獲,如果拖延著,不願在當時動筆,那麼過了許多日子,即使再想畫,那留在他思想裏的好作品或許早已消失了。靈感往往轉瞬即逝,所以應該趁熱打鐵,立即行動,及時抓住。

佛說:“今天的一天,比明天的二天還要好。愚癡的人、懶惰的人,碰到做工,都要拖延下去:中午可以做好的,要拖到晚上;今天可以做好的,要拖到明天,有的要拖延到後天。這樣,他的工作,一定就會衰退,因為沒有人喜歡這樣的拖延。”看來,要是想做件什麼事情,還是馬上去行動吧!為了自己的靈感,更為了多為自己節約的時間,延長本為數不多的壽命,從而有更多機會去盡享人生。

未來有什麼好擔心

你能預測未來嗎?你相信有人能預測你的未來嗎?如果不,幹嗎要為它擔心呢?把“賭注”壓在你所清楚的永遠不會發生在你身上的災難上,就會感到輕快無比。

這個故事是關於穩重的傑奎林太太的。

有一晚,坐在壁爐前,朋友問她有沒有擔心過什麼事?她回答:

“擔心什麼事?擔憂幾乎毀了我的一生。我在自設的監獄中過了將近11年才學會克服。當時的我脾氣暴躁、易怒,我處於很大的壓力之下。我搭車去舊金山買東西,即使在購物時,我也會忽然不放心地趕回家去查看是否一切安好。也難怪我的第一次婚姻會在災難中告吹。我的第二任丈夫是位律師,他沉著冷靜,有邏輯分析能力,幾乎從不為什麼事擔心。當我緊張焦慮時,他會說:‘放鬆,我們來想想看你的真正煩惱是什麼?再來看看發生的機會有多少。’”

“記得有一次我們從墨西哥州開車回加州,在一條泥路上遇到恐怖的暴風雨。汽車打滑,幾乎無法控製,我相信車子一定會掉進溝裏,可是我先生一直向我保證:‘車開得很慢,不會發生事故,即使掉到溝裏,我們也不會受傷。’他的冷靜和自信讓我閉了嘴。”

“一年夏季我們在洛杉磯一個山穀中露營旅行。一天晚上,我們在海拔7000英尺的地方露營,一陣暴風幾乎刮破我們的帳篷。帳篷的繩子綁在一截木樁上,帳篷外層在狂風中拉扯呼嘯。每一分鍾我都擔心帳篷會飛走,我真的嚇壞了!我的先生又告訴我:‘我們是按照指南旅行的,他們在這個山區有10年紮營的經驗,這個帳篷在這兒也有好幾個季節了,既然它還沒倒,今晚也不會垮,再說就算垮了,我們也可以躲在另一個帳篷下。所以,輕鬆點吧……’我真的放鬆了,而且後來睡得很沉。”

“幾年前,加州流行小兒麻痹症。如果是以前,我一定會歇斯底裏,可是我先生安撫我冷靜下來。我們盡可能采取預防措施,我們不帶小孩到人多的地方,不去學校或電影院。向健康協會查詢後,我發現即使在最嚴重的流行期,全加州也隻有1815位兒童患了此症,一般的流行期隻有兩三百位患病兒童。這些數字使我放心不少,因為患病率確實不高。”

“不會發生的!這句話消除了我90%的煩惱,使我享受了10年美妙平靜的歲月。”

有人說我們的憂慮和煩惱大部分都來自我們的想象而非現實。如果你回顧過去的幾十年所經曆過的曾感覺應是“大風大浪”的日子,就會完全同意這句話。記住,杞人憂天總是愚人的行為,不要把精力都浪費在這上麵。

自責是一種力量

“靜坐常思己過,閑談莫論人非”,有了過錯,與其和責備自己的人吵到感情破裂,倒不如讓他一步,承認自己的過失。這樣,不僅會贏得他們的同情心,更重要的是展示了你良好的教養和高貴的風範,何樂而不為?

假如我們知道自己錯了,馬上要受責備了,來個先發製人,自己責備自己豈不是好得多?聽自己的批評,不比忍受別人責備、懲罰容易得多嗎?

而且,任何愚蠢的人都會盡力為自己的錯誤辯護——而且多數愚蠢的人也是這樣做的。但承認自己的錯誤,能給人一種尊貴、高尚的感覺。

例如,曆史曾記載,李將軍做過的最完美的一件事,是他為部下畢克德將軍在格底斯勃反攻失敗而自責。

畢克德將軍對聯邦軍隊的反攻無疑是西方史上最光榮、最生動的進攻了。畢克德本人是個栩栩如生的人物。他把赭色的頭發養得很長,幾乎及背;而且,像拿破侖在意大利戰場上一樣,他幾乎每天都給夫人寫熱烈的情書。每當他出現時,他的意氣風發的部隊都向他熱烈歡呼。在那慘痛7月的一個下午,他得意洋洋地騎著馬向聯邦軍隊的陣地衝去,他歪戴的、漂亮的帽子在他右耳的上邊,士兵們歡呼著跟隨著他,人擠人,行接行,旌旗在天空中飄揚,刺刀在陽光中閃爍,那是非常壯麗的一幕。當望見他們的時候,聯邦軍隊的陣地發出一陣陣低聲讚歎。

畢克德的部隊邁著輕快的步伐,迅速向前推進,經過果園、稻田,踏過草地,穿過山峽。突然,聯邦軍隊的大炮向他們的隊列發射,對他們進行猛烈的、殘忍的、無法抵抗的轟擊。

片刻間,埋伏在墓山山頂石牆後麵的聯邦軍隊步兵,向畢克德無法抵抗的軍隊開火,一排又一排槍,山頂變成一片火焰、一所人類的屠宰場。幾分鍾內,除了阿密斯丹,所有畢克德部隊的旅長都被擊倒了,他的5000名士兵的4/5也都倒了下來。

阿密斯丹旅長率領軍隊作最後一次的衝殺,他衝上前去,躍過石牆,把他的軍帽放在他的刀尖上搖著,大喊:“殺啊,孩子們!”

戰士們奮勇向前,他們跳過石牆,用刺刀刺殺敵人,雙方短兵相接,大打肉搏戰,最終,南軍把他們的軍旗插在墓山的最高峰。

可是軍旗隻在那裏飄揚了一會兒,盡管是一會兒,那麼短暫,卻是南方同盟軍在戰爭後期的最高紀錄。

畢克德的反攻,雖然光榮、勇敢,但卻是失敗的開始。李將軍失敗了,他不能深入北方了,而他更明白這一點:南方失敗了。

李將軍非常震驚,極度悲痛,因此他向南方同盟政府總統戴維斯提出辭呈,請他另外委派一個年輕力強的人。如果李將軍想把畢克德反攻的慘敗歸罪於別人,他可以找出幾十個借口來。如有些師長不勝任,馬隊到得太遲,以至不能協助步兵進攻,這件事不對,那件事也不對,等等。

但李將軍品德高尚——他不責備別人。當打了敗仗、流著血的畢克德軍隊掙紮著,退回同盟軍陣地的時候,李將軍一個人騎馬去迎接他們,並發出偉大的自責,“這都是我的過失,”他承認說,“我,是我一個人戰敗了。”

曆史上所有將領,很少人有膽量及品格這樣承認。

對如此說的人,你能說什麼?

確實如此,當我們有錯的時候,我們要對自己誠實,我們要迅速地、真誠地承認我們的錯誤。這種方法不僅能產生驚人的效果;而且,信不信由你,在若幹情形之下,比為自己辯護更有效。

那些“我這可能是無理的要求”,“我說這些話可能有點多餘”,或“我說的話雖是過分了點……”等等。諸如此類的言語說出口時,即使你說的話確實令對方感到厭煩,但對方也不會輕易當麵指責你了。如果反複使用,反而會加強效果,使對方輕易聽完你的要求,並接受你的要求,雖然你犧牲了一點麵子,但換來的卻是更大的利益!還是那句老話:用爭奪的辦法,你永遠也得不到,但用讓步的方法,你可以得到比你期望的更多。如果你記住了,找個機會試試看,相信一定會有種奇跡讓你驚喜不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