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設計是人生的重要一課,它是實現自我過程中一個必不可少的環節,它是對自己未來的一個充分構思,有了構思之後,人才能按照設計有計劃、有目的地去培養和完善自我,以致最終實現自我人生價值。而自我設計又必須在認識自我的基礎上進行,是對自身各個方麵進行具有可操作性的未來設計,也就把自己設計成一個具有什麼樣個性特征的,並且是社會發展所需要的人。在本章節,我們會介紹設計自我的內容,如何正確設計自我,以及設計自我的方法和途徑。
青少年正處於身心發展的關鍵期,他們都有屬於自己的個性,有自己的優缺點,在麵對客觀事物的事情,有自己的優勢,當然也有自己的不足。而正是這些個性、缺點或不足,最容易使他們麵對自己的人生迷失方向,甚至不知所措,當他們處於這個階段的時候,規劃和設計自己就顯得尤為必要。
在引言中,我們已經做了精妙的描述——設計是生活的參考書。設計自我,是一種睿智,也是一種膽識,設計的周到更會是一鳴驚人。正確的自我設計能夠使青少年學生正確把握設計的方向,做到設計客觀,具有可操作性,並且有目標達成的可能,而不至於漫無目的,或者目標不明確,朝著錯誤的方向發展。
由於青少年一代是屬於有個性、有追求、有新的價值觀念的一代,他們以對事物敏銳的觀察能力,以及對新事物的好奇和認同,容易吸收新的知識和信息,與時代同步。這些都為他們敢於打破傳統的束縛,按照自己的價值觀、人生觀,在社會發展需求的基礎上,對自己的人生做大膽的想像和設計,為成為新時代的掘墓人提供了可能。
輕鬆一刻:君士坦丁的傳奇人生
君士坦丁,羅馬皇帝,約於280年出生在南斯拉夫的內蘇斯鎮(今日的尼什)。他父親是一位部隊的高級將領。君士坦丁在戴克裏先皇帝的宮廷所在地尼考米迪亞度過少年時期。
戴克裏先305年讓位,君士坦丁的父親君士坦子成了羅馬帝國西半部的君主。
君士坦子翌年去世,他的軍隊要求君士坦丁當皇帝,但是另一些將領反對這一要求,因而爆發了一係列的國內戰爭。戰爭一直到312年,君士坦丁在羅馬附近的米爾維安大橋戰役中,擊敗他的最後一個勁敵馬克森提時才告結束。
君士坦丁成了羅馬帝國西半部名正言順的統治者,但是東半部卻是由另一位將軍李錫尼統治著。323年君士坦丁主動出擊,打敗了李錫尼。他從那時起,到337年逝世時一直都是羅馬帝國唯一的君主。
君士坦丁一個更為深遠的變化,使得人類文明幾千年的發展都打上了他的烙印,那就是基督教。君士坦丁從何時開始信仰基督教還是個謎,但可以肯定的是,他早年並不信基督。也許是他長年征戰所見的血流四野的疆場,逐漸使他產生了“罪愆(qian,罪過,過失)”觀念,並從精神上投向當時看來充滿仁愛思想的基督教會的懷抱,也許是他母親和妻子對他產生的潛移默化,因為她們都是虔誠的教徒。
313年,君士坦丁和東部皇帝李錫尼聯合頒布了《米蘭敕令》,給予基督教以合法地位,並歸還了以前所沒收的基督教堂和財產。
這是基督教發展曆程中的重大轉折。君士坦丁從未將基督教定為國教,但他的政策明顯是鼓勵該教的發展。他頒布法令賜予基督教以諸多特權,如教會有權接受遺產和捐贈,教會神職人員豁免賦稅和徭役等,在他統治時期,信奉基督教成了晉升國家高級職位的一個捷徑。他本人還建造了多座知名教堂,如耶路撒冷聖墓教堂等。經君士坦丁時代之後,基督教的地位已不可動搖,終於在392年成為羅馬帝國的國教,開始了在西方文化史上唯我獨尊的時代。
君士坦丁對基督教的貢獻還不隻與此。當時基督教已分裂成幾大派係,其中正統教會主張聖父、聖子、聖靈三位一體說,而以亞曆山大裏亞主教阿裏烏斯為代表的一派則否認三位一體,認為隻有聖父才是永恒的,這一派同時還主張教徒安於清貧。為幫助教會統一教義和組織,君士坦丁於323年在尼西亞召集了主教大會,這是基督教曆史上第一次宗教大集結。大會通過了《尼西亞信條》,堅持了正統教會的三位一體說為正統,斥責阿裏烏斯派為異端,將阿裏烏斯革除出教會。
337年,君士坦丁臨終前接受了洗禮,以一個基督徒的真麵目升向他夢想中的天國。
君士坦丁大帝能夠將個人的精神信仰同國家、民眾的需要相結合,將前任懼怕不已的洪水猛獸變為自己統治之浩浩蕩蕩的支持力量。因勢利導、順應民意,這是曆來建立成功統治的最簡單有效的方法,可惜像君士坦丁這樣真正認識到這一點的統治者是何其少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