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來身為國公府大小姐,自然而然的就得收斂起爽朗天性,一舉一動都有婆子丫鬟監視,成天呆在府中大門不出二門不邁,經年都難得見到幾位閨中好友,整日都是陪著體弱多病的弟弟,性格也就趨向溫柔婉約,很多時候更是擔心弟弟,白日強作笑顏,夜晚愁眉不展,以至於身體日漸消瘦。
自從弟弟病情神奇康複後,心情大好的張婉兒,當然心頭舒暢,連續多日喜笑顏開,加上難得跟隨弟弟出門,一時間竟也如小女兒般,天真爛漫的陪著弟弟嬉鬧,把諸多規矩忘了個一幹二淨。
物華天寶,此時正值永樂七年,大明朝國力蒸蒸日上之際,街頭巷尾自是有數不盡的行人,甚至是異國人士也屢見不鮮,真可算是喧囂熱鬧,車水馬龍。
不管是平民百姓,還是商人士子,人人皆衣冠楚楚,舉止斯文,俗話說江南文風冠於天下,金陵文風又冠於江南,確實有點人人皆士子,家家聞書香的境界,看到姐弟倆興致昂昂。
不時車隊躍過一座座造型各異,巧奪天工的石頭拱橋,順著小河流水,能看見極遠處聞名天下的秦淮河,雕梁畫棟的畫舫不時從眼前掠過。
南京城位於秦淮河和長江的交彙處,當年就是在老城集慶的基礎上,耗費無數錢糧物資,動用幾十萬民夫,傾盡全國之力,耗時二十多年的工夫,建造出如今這座氣勢宏偉,令世人舉世矚目的明朝都。
江南佳麗地,金陵帝王州。
南京城地理位置極其優越,北依長江,水源充沛,河運便利,南有秦淮河繞城而過,乃是天然的水運集散之地,而鍾山龍蟠於東,石頭城虎踞於西,北有玄武湖一大片水域,可以說真是三麵環山,一麵臨水,自古就有龍盤虎踞的美譽。
整個城牆牆基都是用條石鋪砌,牆身用大型城磚壘砌兩側外壁,中實雜土,唯有皇宮區東、北兩側的城牆全部用磚實砌。南京城40公裏長的城牆,所用之磚由沿長江各州府的一百二十五個縣燒製後運抵南京使用,每塊磚上都印有監製官員、窯匠和夫役的姓名,其質量責任製之嚴格可以想見。城牆沿線共辟十三座城門,門上建有城樓,重要的城門設有甕城,其中聚寶門、通濟門、三山門是水陸交通要道,每門都設有三道甕城以加強防衛。城牆上建有軍士宿衛用的窩鋪房二百座,雉堞一萬三千餘個。
在這座城牆之外,又修築了一座長達7o餘公裏的外郭城,把鍾山、玄武湖、幕府山等大片郊區都圍入郭內,並辟有外郭門十六座,從而形成保衛大明皇宮的四道防禦線,即:外郭、都城、皇城、宮城。
城內由五大部分組成,即舊城區、新城區,內城,皇城、駐軍區。
新舊城區自然是位於秦淮河與長江的交彙處,是城市對外交通的要衝地帶,民居密集,商業繁榮,為朝廷服務的大批手工業作坊也設置在這裏。
內城由於地近皇城,大臣們的宅邸也都集中在此區,世家豪門更是遍布,靠近新城區的幾條街,更是大型酒樓林立,青樓楚館彙聚一堂,也是除著名的煙花風月之所,秦淮河之外的另一風流聖地。
皇城區地處核心地帶,北枕鍾山支脈富貴山,南臨秦淮河。既有水運方便,又和其他城區緊密相聯,那裏住著所有皇室宗親和顯貴人家,也合乎風水術所追求的陽宅“背山、麵水、向陽”的模式,唯一的缺點是地勢低窪。
當年太祖皇帝一聲令下,上百萬民夫以排山倒海之力,竟把一處湖泊用石頭填埋,又想盡辦法墊高加固,從全國各處搜羅無數奇石古樹,天才地寶,把一座皇宮建的金碧輝煌。
內廷部分是在被填平的燕雀湖上建造的,雖然采用了打入木樁,巨石鋪底,以及石灰三合土打夯等方法加固地基,但日久之後仍然出現北部地基下沉的問題,宮殿地勢前高後低,風水不吉。此外內宮在下雨時容易形成內澇,排水不易。
南京城內外駐軍約二十萬人,除一部分駐守皇宮和沿江外,大部分軍隊都駐紮在城內西北地區。這裏有大片營房、糧倉、庫房和各種軍匠工場,形成一個獨特的軍事區。
在上述五大區域的中間位置,建有高大的鍾、鼓樓,作為全城報時之所。南京的道路係統呈不規則布置,城牆的走向也沿舊城輪廓和山水地形屈曲繚繞,皇宮偏於一邊,使全城無明顯中軸線,一反唐、宋、元以來都城格局追求方整、對稱、規則的傳統,創造出山、水、城相融合的美麗城市景觀,可以說是獨一無二,也顯示出大明皇族包容親民的心態。
這座人口將近百萬的龐然大物,這時代當之無愧的天下第一,引來四海萬國叩朝拜的天朝都,被譽為建在金子之上的天使之城。
輕輕歎息一聲,張祈安知道眼前這座輝煌之極的城市,即將告別顯赫的身份,十二年後,將要隨著永樂皇帝朱棣的一道詔書,大明朝的都就要遷到北方,不過這裏依然會繁華依舊,作為陪都屹立在華夏大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