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積極思維(3)(3 / 3)

自卑的人並不是自己想自卑,而是因為他們缺乏內心安全感。他們總是特別善於發現自己的缺陷、短處和生活中不利於自己的方麵,然後把它們放到放大鏡下去看,結果是嚇壞了自己——既然自己是如此糟糕,怎麼能去和別人比,和別人競爭呢?為了保護自己不被可能遭受的失敗所打擊(僅僅是“可能”),他們躲避競爭,回避交往,結果是越來越多地失去了發展的機遇。不斷遭受的挫折似乎又在證明:瞧,你就是不行!惡性循環就是這樣形成的。

隻有打破自卑的惡性循環才能逐漸建立自信。但“打破”需要有點決心、有點勇氣,還要講究點科學——要求一個不自信的人去做一件對他來說是非常困難的事情,隻能增加他的焦慮。

“打破”是一個從認知到行為的過程。沒有認知上的改變。很難有行為上的突破;沒有行為上的突破,就不會產生新的體驗。

曾任美國國會參議員的愛爾默·托馬斯15歲時常常被憂慮恐懼和一些自我意識所困擾。比起同年齡的少年,他不但長得太高了,而且瘦得像一支竹竿。他除了身體比別人高之外,在棒球比賽或賽跑各方麵都不如人。同學們常取笑他,封他一個“馬臉”的外號。但是托馬斯的自我意識極重,不喜歡見任何人,又因為住在農莊裏,離公路很遠,也碰不到幾個陌生人。所以平常隻見到他的父母及兄弟姐妹。

托馬斯說:“如果我任憑煩惱與恐懼占據我的心靈,我恐怕一輩子也無法翻身。一天24小時,我隨時為自己的身材自憐。別的什麼事也不能想。我的尷尬與懼怕實在難以用文字形容。我的母親了解我的感受,她曾當過學校教師,因此告訴我:‘兒子,你得去接受教育,既然你的體能狀況如此,你隻有靠智力謀生。’”

但是,不久以後發生的幾件事幫助他克服了自卑感。其中有一件事帶給了他勇氣、希望與自信,改變了他今後的人生。這些事件的經過如下:

第一件:入學後八周,托馬斯通過了一項考試,得到一份三級證書,可以到鄉下的公立學校授課。雖然證書的有效期隻有半年,但這是他有生以來,除了他母親以外,第一次證明別人對他有信心。

第二件:一個鄉下學校以月薪40美元的工資聘請他去教書,這更證明了別人對他的信心。

第三件:領到第一張支票後,他就到服裝店,買了一套合身的服裝。

第四件:這是他生命中的轉折點,戰勝尷尬與自卑的最大勝利,發生在一年一度舉行的集會上,他母親敦促他參加集會上的演講比賽。當時對他來說,那當然是天方夜譚。他連單獨跟一個人說話的勇氣都沒有,更何況是麵對很多人。但是在他的母親的堅持下,他還是報名了,並且為這次演講做了精心的準備。為了把演說內容記熟,他對著樹木與牛群演練了上百遍。結果大出他本人的預料,他得了第二名,並且贏得了一年的師範學院獎學金。

後來托馬斯在回憶自己的人生曆程中,還不隻一次說過:“這四件事成為我一生的轉折點。”由此看來,自卑其實就是自己和自己過不去。為什麼老要和自己過不去呢?你不覺得自己身上也有許多可愛的地方、令人驕傲的地方嗎?也許你不漂亮,但是你很聰明;也許你不夠聰明,但是你很善良。人有一萬個理由自卑,也有一萬個理由自信!醜小鴨變成白天鵝的秘密,就在於它勇敢地挺起了胸膛,驕傲地扇動了翅膀。

隻有踏踏實實地去做每一件事,你才會對自己能否做好每一件事充滿信心。在滿意的目光中,你會忘掉自己的不足,你會隨時隨地充滿自信,你就不會再自卑。

隻有控製自卑心理,你才會敢於進取,成為一個有主動創造精神的人,才能開拓事業;你才會有積極的人生態度,才會活得開朗、開心;你才會勇於承擔責任,成為一個有責任心的人。

你要想擁有情緒控製的能力——擁有積極思考的力量的法則是:

隻有控製自卑心理,你才會敢於進取。

挖掘自身的潛能

據科學家研究,即使是最偉大的發明家也隻是運用了頭腦能力的10%,普通人使用的則更少。毫不誇張地說,人腦的潛能幾乎是無窮無盡的。

任何成功者都不是天生的,成功的根本原因是開發了人的無窮無盡的潛能。每一個人的內部都有相當大的潛能。愛迪生曾經說:“如果我們做出所有我們能做的事情,我們毫無疑問地會使我們自己大吃一驚。”

有一則很有趣的寓言就揭示了潛能的力量。這則寓言是:一天,一個喜歡冒險的男孩爬到父親養雞場附近的一座山上去,發現了一個鷹巢。他從巢裏拿了一隻鷹蛋,帶回養雞場,把鷹蛋和雞蛋混在一起,讓一隻母雞來孵化。孵出來的小雞群裏有了一隻小鷹。小雞和小鷹一起長大,因而不知道自己除了是小雞外還會是什麼。起初它很滿足,過著和雞一樣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