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前進的人,總是朝著光明而前進。他的心胸是開放的。對於一件事,他不管以前是否有人做過,或者別人怎樣做的,他隻是做著自己的事。現代的進步,就是從古到今不斷地摧毀或淘汰不適用的機器、陳腐的思想、愚笨的偏見迷信,以及不適用的製度與方法的結果。
在世界上,有哪一件成功的事物不應歸功於古往今來的先例的破壞者呢?世界曆史中沒有他們,還有誰願意去讀這部曆史呢?
能夠帶著我們趨向於目標的力量,就蘊藏在我們自己的心中。蘊藏在我們的才能、膽量、韌性、決心和創造力中。
格蘭德將軍在作戰時,不按照軍事學書本上的戰爭先例,為此曾遭到其他將士的譏諷和反對,然而最終結束美國南北戰爭的卻是他。
而作為一個傑出的科學家,愛因斯坦在學生時代便是一個“離經叛道的怪人”,由此逐漸形成了他一生最鮮明的人格特征——堅不可摧的獨立性與叛逆性。他與傳統的教育方式格格不入,致使學途荊棘叢生。中學老師對他的評價是:你將一事無成。由於曆史、地理和語言等課考分很差,他沒有拿到中學畢業文憑。在1895年,他第一次報考蘇黎世綜合性大學竟名落孫山。
但同時,他完全沉醉於不拘常規的閱讀的樂趣和對宇宙之謎的探索中,渾然不顧分數乃至個人的前途,決不讓循規蹈矩、亦步亦趨的傳統教育窒息了自己自由的天性。雖然在這一時期,他經常受到老師的斥責,但通過博覽群書,他當時已經在心中萌發了兩個導致創立相對論的理想實驗。
後來他終於考入蘇黎世綜合性大學。他一如既往,繼續在書本的天地裏自由馳騁。最後,愛因斯坦借助同窗格羅斯出色的課堂筆記才勉強通過考試。與他一起畢業的另外兩個同學都留校任教,而等待著這位“不堪造就”的愛因斯坦的嚴厲懲罰則是失業。
少年愛因斯坦不僅背叛了根深蒂固的教育傳統,還在12歲那年,通過接觸科學讀物,毅然拋棄了自己的宗教信仰。伴隨著對宗教的叛逆,愛因斯坦產生了對任何權威和傳統觀念的大膽深刻的懷疑與不信任感:“由於讀了通俗的科學書籍,我很快就相信,《聖經》裏的故事有許多不可能是真實的。其結果就是一種真正狂熱的自由思想,並且交織著這樣一種印象:國家是故意用謊言來欺騙年青人的。這是一種令人目瞪口呆的印象,這種經驗引起我對所有權威的、對任何社會環境裏都會存在的信念完全抱一種懷疑的態度。”這種精神貫穿了愛因斯坦的一生。
有毅力、有創造精神的人,總是先例的破壞者。隻有懦弱、膽小、無用的人,才不會破壞什麼。對於羅斯福總統來說,白宮的先例、政治的習慣,全部失其效力。無論在什麼位置上,無論是警監局長、副總統,還是總統,他總堅持著“做他自己”,堅持著行其所是。他驚人的力量大半是從這點上得來的。
要想使自己成為一個成功人士就不能忘記,“遵守規則”的規則對任何人都是無可回避的一貫現實。而僵化的理解和對待“遵守規則”的規則則幾乎可以窒息一切新創意的幼芽;隻有敢於向規則挑戰,才能為創造發明開拓出一條有一條的康莊大道來。
要創新就要超越邏輯的力量
邏輯,是人們在對自身思維過程的認識和把握的基礎上,總結出的一些基本思維規律,也是在思維中要遵守的思維規則。在科學探索和認識過程中,遵守邏輯規則無疑是減少謬誤、尋求正確答案的有效途徑。然而,如果我們在認識和思維中,把是否符合邏輯作為判定其科學性和合理性的唯一標準,“不符合邏輯”對一些新的想法斷然加以否定,這不僅對創造不利,而且會成為阻礙創造力的一大障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