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 整體思維(1)(3 / 3)

要想成為一個成功人士,就要用整體思考改變我們的思維方式,改善我們的心智模式。整體思考的藝術在於能夠看清複雜背後引發變化的結構,從以事件為主導的心智模式轉變為認識到較長時間的變化形態,更進一步,還可以認清這些行為變化形態背後的根本性因素,整體思考絕非忽視事件的複雜性,而是從繁雜的“細節性複雜”到係統的“動態性複雜”,是要把許多雜亂的片段結合成為前後一貫的“故事”,明白指出問題的症結,並當其他人隻能看到片段的事件而被迫不斷做出反應之際,自己已經能夠看清事情的全貌,並掌握其中關鍵,能夠找出持續有效的對策。

任何隻求局部而無視整體無視變化的思維方,都是與整體思維相悖的。但整體思考並不是簡單的全麵思考,而是既見樹木又見森林的藝術,既為係統,必為整體和動態。整體思考將引導一條新路,使人們由看到片段到看到整體,從對現狀作被動反應,轉為創造未來。

樹立明確的目標

什麼是成功?成功就是樹立一個明確的目標,並通過努力去實現它。在日常生活中,人們往往要犯這樣的錯誤,即在朝著目標努力的同時,不斷地被其他事情吸引注意力,因而又不斷地更改初衷,不斷地修改目標,這樣努力的結果是最後把自己奮鬥的目標丟失了。因此,要達到成功,一個最簡捷的辦法就是直達目標,毫不動搖。

英·甘地夫人曾經說:“我這人眼高手低。一個人要做一件事,不管這事多麼小也得鬥爭。可我生就一個懶人,所以我就把事情分為三類:最重要的、次要的和不很重要的。我隻為頭一類事而奮鬥。如果我身體好、有潛力,也去張羅第二類事。”

這句話充分體現了英·甘地夫人作為一個政治家簡捷明了、直達目標的性格特點和做事風格。

有一個大熱天,一群人正在鐵路的路基上工作。這時,一輛火車緩緩地開過來,勞動的人隻好放下工具。火車停下來後,最後一節特別裝有空調裝備的車廂的窗戶忽然打開了。一個友善的聲音由裏麵傳出來:“大衛,是你嗎?”這群人的隊長大衛·安德森回答說:“是的,吉姆,能看到你真高興。”寒暄幾句後,大衛就被鐵路公司的董事長吉姆·摩非邀請上去了。這兩人經過一個多小時的閑聊後,握手話別,火車又開走了。

這群人立刻包圍了大衛,他們都對他居然是鐵路公司董事長的朋友而感到吃驚。大衛解釋說,20年前他與吉姆·摩非在同一天開始為鐵路公司工作。

有人半開玩笑半正經地問大衛:“為什麼你還要在大太陽下工作,而吉姆·摩非卻成了董事長。”大衛說了一句意味深長的話:“20年前我為每小時1.75美元的工資而工作,而吉姆·摩非卻為鐵路事業而工作。”

正如大衛所說,他們兩人20年後的境遇相差如此遙遠,是由於他們各自選擇的目標決定的。按一般的觀點看,吉姆·摩非比大衛·安德森要成功得多了,一開始前者的目標就比後者的遠大並具有挑戰性。一旦這樣的目標樹立以後,就必須付出超過常人的努力,堅持不懈地幹下去,當然20年後結果就不一樣了。從這個例子我們看出,人生中目標的設立與你的最終成就緊密相關,要想取得成功,盡量為自己樹立一個高遠的目標吧!

有人曾問3個砌磚工人:“你們在做什麼?”第一個工人說:“砌磚。”第二個工人說:“我正在賺工資。”第三個卻說:“我正在建造世界上最富有特色的房子。”

簡短的回答,使各人的工作態度躍然紙上:第一個工人是為工作而工作;第二個工人是為賺錢而工作;第三個工人則是為創造目標而工作。據說到了後來,前兩人一生都是普普通通的砌磚工人,而第三個工人則成了有名的建築師。

由此可見,最早立下的目標決定了最後得到的結果。

目標是對於所期望成就的事業的真正決心,目標比幻想好得多,因為它可以實現。

如果一個人沒有目標,就隻能在人生的旅途上徘徊,永遠到不了終點。正如空氣對於生命一樣,目標對於成大事者也是絕對的必要。如果沒有,空氣,沒有人能夠生存;如果沒有目標,沒有任何人能成功。

因此,人的一生中,最主要的是選擇自己的目標,目標確定了,就等於成功了一半。

對目標進行管理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都有這樣的體會:當我們確定隻走一公裏的目標時,在完成0.8公裏時,就會有可能感覺到累並且開始放鬆起來。因為我們覺得反正快要得到目標了,可以稍微休息一下了。但如果我們的目標是要走十公裏的路程,那麼我們就會充分地做好準備,調動各方麵的潛在力量。有時往往走上七八公裏後,我們才可能會稍稍放鬆一下。由此可見,設定一個遠大的目標,可以發揮出人的很大潛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