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合作中,一個不散的幽靈就是猜忌。猜忌是合作關係的文化腐蝕劑,它可以使所有幸福的東西毀於一旦。莎士比亞在他那出著名的悲劇《奧塞羅》中十分生動而深刻地刻畫了猜忌對生活的腐蝕。愛情因為猜忌而變得隔閡,合作因猜忌而不歡而散,事業因猜忌而分崩離析。
我們為什麼會猜忌別人呢?因為我們缺乏溝通,我們每個人都有一種主觀意識,都認為自己的想法是最正確的,並且總是隻能看到證明我們觀點的東西,卻對一些明顯的反麵事實視而不見。能夠體現這種主觀意識的莫過於“智子疑鄰”這個故事了。
智子有一天上山打柴後回家,發現家中的斧子不見了,於是他便懷疑是他的鄰居偷去了(當然,這種情緒是毫無根據的),但是他又不去問鄰居,隻是暗地裏觀察著鄰居。結果他怎麼看都覺得鄰居的一舉一動就是表現出他偷了自己的斧子。於是,智子十分生氣,暗地裏總是咒罵鄰居。沒想到第二次智子上山打柴時,卻在山上發現了他原來的那把斧子,原來是他上次打柴時忘了拿回家,此後,智子看鄰居的一舉一動又完全不像是一個偷斧子的人了。
由此說明,當我們心中有主觀認定時,總是會找到各種有利於我們這種觀點的證據來加強它。然而,許多猜忌到最後都證明是誤會。都是缺乏溝通的結果。如果我們相互之間溝通順暢,那麼猜忌的黴菌就無處生長。
猜疑使友善被曲解為惡意,好心被認為歹心,扭曲了事情的本來麵目。
有了猜疑之心,對待朋友,看待事實,就不能從客觀實際出發,進行合乎邏輯的判斷、推理,而是憑借一點表麵現象,主觀臆斷,隨意誇大,進而扭曲事物,得出一個不切實際的結論,或者先入為主,先設框框,然後察言觀色,甚至無中生有,把幻覺當真,把一些毫無關係的現象也當作事實材料,生拉硬拽來當作證據。
猜疑使人際關係交往中本來小小的疙瘩發展成長期的不和。自古以來不知有多少人因為猜疑疏遠了朋友,中斷了友誼,甚至毀掉事業。
範增是心的得力謀士,許多次,劉邦的計謀都被他識破,劉邦要打敗項羽,首先想到的就是除掉範增,在陳平的協助下,劉邦導演了一次反間計。當楚漢兩軍在滎陽相持不下時,項羽為了打幾劉邦,便借議和為名,遣使入漢,順便探察漢軍的虛實。陳平聽說楚使要來,正中下懷,便和劉邦布好圈套,專等楚使上鉤。
楚使進入滎陽城後,陳平將楚使導入會館,留他午宴。兩人靜坐片刻,一班仆役將美酒佳肴擺好。陳平問道:“範亞父(範增)可好!是否帶有亞父手書?”楚使一愣,突然明白了是怎麼回事,正色道:“我是受楚王之命,前來議和的,並非布亞父所派遣。”
陳平聽了,故意裝作十分驚慌的樣子,立即掩飾說:“剛才說的是戲言,原來是項王使臣!”說完,起身外出,楚使正想用餐,不料一班仆役進來,將滿案的美食全部抬出,換上了一桌粗食淡飯,楚使見了,不由怒氣上衝,當即拍案而起,不辭而別。
一到楚營,楚使立即去見項羽,將自己的所見所聞添油加醋地告訴了項羽,並特別提醒項王,範增私通漢王,要時刻注意提防。
其實,陳平的反間計並不高明,如果稍微考慮一下,就不難找出其中的破綻,隻是項羽寡斷多疑,加之性格剛愎自用,自然也就不會想到這些。
項羽聽後,抱怨道:“前日我已聽到關於他的傳聞,今日看來,這老匹夫果然私通劉邦。”當即就想派人將範增拿來問罪,還是左右替範增勸解,項羽這才暫時忍住,但對範增已不再信任。
範增一直對項羽忠心耿耿,他心無二用,對此事一無所知,一心協助項羽打敗劉邦。他見項羽為了議和,又放鬆了攻城,便找到項羽,勸他加緊攻城。項羽不禁怒道:“你叫我迅速攻破滎陽,恐怕滎陽未下,我的頭顱就要搬家了!”範增見項羽無端發怒,一時摸不著頭腦,但他知道項羽生性多疑而剛愎,不知又聽到了什麼流言,對自己也產生了戒心。
範增想起自己對項羽忠心耿耿,一心助楚滅漢,他不僅不聽自己的忠言,反而懷疑自己,十分傷心。他再也耐不住了,便向項羽說道:“現在天下事已定,望大王好自為之。臣已年老體邁,望大王賜臣骸骨,歸葬故土。”說完,轉身走出。項羽也不加挽留,任他自去。
範增悲傷地離開了項羽。在歸途中,他想到楚國江山,日後定歸劉邦,又氣又急。不久,背上生起一個惡瘡,因途中難尋良醫,又兼旅途勞累,年歲已長,幾天後背瘡突然暴裂,血流不止疼死在驛舍中。
項羽之所以失去了一個得力的謀士,就是吃了猜疑的虧,猜疑實在是害己又殃人。要減少猜疑,我們就要學會信任別人。信任是人生一門十分重要的課程,一個不信任別人的人總是會疑神疑鬼,也不會得到別人的信任。合作中失去了信任,換而代之的是猜疑,那麼就不會取得成功。少一份猜疑,多一份信任,成功的道路就在你的腳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