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節故事:
王林在一家公司做業務,幹得挺不錯,業績比較優秀。原來的業務主管辭職了,他和另外兩名業績優秀的同事劉濤、方明開始競爭這個位置。
老總分別找他們談話。老總對王林闡述了公司的前景規劃,告訴他各個崗位的職責,然後讓他談談自己對公司現狀和未來的看法,以及自己今後的目標等等。有備而來的王林侃侃而談,自我感覺非常良好,以為業務主管這個位置非自己莫屬。
三天後,老總任命方明為新的業務主管。王林和劉濤都很吃驚,因為在他們三個人中間,方明的業績相對最差。他們違心的和其他同事一起向方明表示祝賀。下班後他們兩個人忍不住開始發牢騷,王林說:“我不明白,老總怎麼會看上他!如果選的是你,我倒不會這麼憤憤不平,畢竟有時候你的業績比我好。”劉濤也說:“我更不明白,我本來以為八成是你,因為你這兩個月都是冠軍。我怎麼也想不到會是他,無論是業績還是人緣,他都還不如我呢。”最後他們分析:方明是不是和老總有親屬關係,如果是那樣的話,就說明老總任人唯親,那這個公司就不值得他們為之賣命了。沒有發展前途的公司不值得呆。他們決定當麵讓老總說清楚,如果真是這樣,他們就辭職,趁早跳槽到別的公司。
老總見到他們並不意外,微笑著讓他們坐下。他們還沒有開口,老總就說:“我知道你們的來意,你們是想問我為什麼要選方明對嗎?”他們點點頭。老總說:“我先讓你們聽一段錄音吧。”他打開了錄音機。他們三個人的話語陸續播放了出來。
王林剛開始很奇怪,後來他漸漸聽明白了。原來老總說一些話之後,他總是說“好、好……”,劉濤說的是“對、對,不錯……”而方明則是說“是,是……”。這樣一來,雖是一字之差意義卻不一樣了。他和劉濤的話實際上是等於在對老總的話評頭論足,雖然是稱讚,但暗含著不尊重;方明的話則是服從命令的意思。老總當然是希望和這樣的員工談話了。王林雖然知道自己說話不夠得體,但還是不太服氣。這時老總說:“你們注意到沒有,方明在闡述自己的看法時總是說‘我們’如何如何,而你們在說話時卻總是說‘我’怎樣怎樣……雖然隻是少了一個字,但卻說明了很大的問題。說明他把公司的事業當成自己的事業,有很強的團體意識,這樣的人自然願意為了公司而付出自己所有的力量。雖然他現在的業績還不是最好,但隻要假以時日,他一定可以出人頭地。再看你們,雖然個人業績很好,但從你們的口氣就可以看出來,你們的團隊意識不強。做業務主管不是要單打獨鬥,還要管理下麵的員工,要從公司整體的利益出發。而你們隻是強調自己能取得怎樣的成績……你們都是很不錯的員工,但還需要鍛煉,尤其要注意你們的思維方式和說話習慣。要做大事,就不能眼光太小,等你們進步了,我自然會重用你們,你們說呢?”
王林和劉濤慚愧地低下了頭。
細節感言:
俗話說:“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 “一句話能把人說跳,一句話也能把人說笑。”言語是思想的衣裳,談吐是行動的羽翼。它可以表現一個人的高雅,也可以表現一個人的粗俗。說話不注意就會得罪人。言為心聲,明智的人可以從你不經意的話中看出你內心的想法。所以說話前一定要先考慮一下,不要口不擇言,謹防“禍從口出”。
在現代社會,交際能力非常重要,每個人都要和很多不同的人打交道。因此作為交流、溝通中最重要的媒介——語言就顯得尤為重要。掌握好了語言技巧,就等於成功了一半;掌握不好,無論工作還是生活必然會磕磕絆絆、一塌糊塗。
細節延伸:
曉冰長得很漂亮,也很溫柔,二十二歲了。追她的人很多,可是一旦真正的接觸了,就會很快和她分手。無論同性還是異性,她都沒有真正的朋友。
本來她也有幾個朋友的,可是不知怎麼回事,漸漸都與她疏遠了。她為此患上了抑鬱症。後來她去唯一能談得來的一個以前的同事家做客的時候忍不住在她麵前哭訴自己的煩惱。
朋友一邊安慰她一邊說:“我知道你錯在哪裏,你呀,太不會說話了,太不懂得人情世故了。”曉冰就問:“那你就具體說說我哪裏錯了。”
朋友說:“比如上次曉霞到火車站接你的時候,她問你為什麼要她來接你,而不是要你哥哥來接的時候,你怎麼可以說‘因為他太忙了’呢?你這樣說,她會怎麼想,她一定會想你哥忙,難道我就不忙嗎?太不把我看到眼裏了吧?你讓我接你就是為了白白地利用我嗎?”曉冰急忙辯解說:“我不是這個意思,我隻是想早點見到她,和她多說幾句話。”朋友說:“可是你沒有這樣說,所以曉霞就不願意再和你交往了。我再給你講個故事吧?”曉冰點點頭。朋友說:“其實你應該聽過,但我希望你再聽一遍。
古代有一個人請四個客人吃飯。時近中午,還有一個人沒到。他自言自語地說:‘該來的怎麼還不來?’聽到這話,有個客人心想:‘該來不來,那麼我是不該來了?’於是找個借口離開了。這個人很後悔自己說錯了話,連忙說:‘不該走的怎麼又走了?’另一個客人心想:‘不該走的走了,看來我是該走的!’也告辭了,剩下的一個老朋友責怪他說:‘你看你,真不會說話,把客人都氣走了。’那人辯解說:‘我說的不是他們。’好友一聽這話,頓時心頭火起:‘不是他們!那隻有是我了!’於是一拍桌子也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