趕牛車
父子倆住在山上,每天都要趕牛車下山賣柴。父親比較有經驗,坐鎮駕車,山路崎嶇,彎道很多,兒子眼神比較好,總是在要轉彎時提醒道:“爹,轉彎啦!”
有一次父親因病沒有下山,兒子一人駕車。到了彎道,牛怎麼也不肯轉彎,兒子用盡各種方法,下車又推又拉,用青草誘導,牛還是一動不動。
到底是怎麼回事?兒子百思不得其解。最後隻有一個辦法了,他左右看看無人,貼近牛的耳朵大聲叫道:“爹,轉彎啦!”
牛應聲而動。
一個令人忍俊不禁的故事,然而卻蘊含了一定的哲理。牛是靠著條件反射生活,人則是靠著習慣生活。一個人若有無數的良好習慣,那麼人生也會美好而順利。所以要不斷培養好的習慣,改正壞的習慣,必定會有一個好的人生。
習慣形成性格,性格決定命運。
——約·凱恩斯
不停頓地練習
一個中學的籃球隊做了一個實驗,把水平相近的隊員分為三個小組,告訴第一個小組停止練習自由投籃一個月;第二組在一個月中每天下午在體育館練習一小時;第三組在一個月中每天在自己的想象中練習一個小時投籃。
結果,第一組由於一個月沒有練習,投籃平均水平由39%降到37%,第二組由於在體育館堅持了練習,平均水平由39%上升到41%,第三組在想象中練習的隊員,平均水平卻由39%提高到425%。
這真是很奇怪!在想象中練習投籃怎麼能比在體育館中練習投籃要提高得快呢?很簡單,因為在你的想象中,你投出的球都是中的!成功者就是這樣,在辦公室、運動場不斷地鍛煉著自己,他們創造或模擬他們想要獲得的經曆,他們模擬成功,仿佛他們是第一個。成功者就是這樣“表裏如一”的人們。
調查資料表明,世界上許多卓越的成功者,幾乎每個人都是心理模擬方麵的大師。他們懂得讓自我修養處於不斷的提高中。他們雖然有時沒有工作,但他們在不停頓的練習中使自己對待艱苦的工作更為堅強了。他們知道想象是最好的工具,想象是成功者的天地。
半途而廢的人是不會成功的。成功的人從來就不會低頭,他們不斷地鞭策自己、鼓勵自己,然後反複去練習、實踐,終會取得成功。
不斷地練習,永不停頓,哪怕是在想象中練習,就讓成功成為你的習慣吧!良好習慣乃是人在神經係統中存入的道德資本,這個資本不斷在增值,而人在其整個一生中就享受著它的利息。
——烏申斯基
真正的榮耀
在美國耶魯大學300周年校慶之際,全球第二大軟件公司“甲骨文”的行政總裁、世界第四富豪艾裏森應邀參加典禮。艾裏森當著耶魯大學校長、教師、校友、畢業生的麵,說出一番驚世駭俗的言論。他說:“所有哈佛大學、耶魯大學等名校的師生都自以為是成功者,其實你們全都是失敗者,因為你們以有過比爾·蓋茨等優秀學生的大學念書為榮,但比爾·蓋茨卻並不以在哈佛讀過書為榮。”
這番話令全場聽眾目瞪口呆。至今為止,像哈佛、耶魯這樣的名校從來都是令幾乎所有人敬畏和神往的,艾裏森也太狂了點兒吧,居然敢把那些驕傲的名校師生稱為“失敗者”。這還不算,艾裏森接著說:“眾多最優秀的人才非但不以哈佛、耶魯為榮,而且常常堅決地舍棄那種榮耀。世界第一富豪比爾·蓋茨,中途從哈佛退學;世界第二富保爾·艾倫,根本就沒上過大學;世界第四富,就是我艾裏森,被耶魯大學開除;世界第八富戴爾,隻讀過一年大學;微軟總裁斯蒂夫·鮑爾默在財富榜上大概排在十名開外,他與比爾·蓋茨是同學,為什麼成就差一些呢?因為他是在讀了一年研究生後才戀戀不舍地退學的……”
艾裏森接著“安慰”那些自尊心受到一點傷害的耶魯畢業生,他說:“不過在座的各位也不要太難過,你們還是很有希望的,你們的希望就是,經過這麼多年的努力學習,終於贏得了為我們這些人(退學者、未讀大學者、被開除者)打工的機會。”
艾裏森的話當然偏激,但並非全無道理。幾乎所有的人,包括我們自己,經常會有一種強烈的“身份榮耀感”。我們以出生於一個良好的家庭為榮,以進入一所名牌大學讀書為榮,以有機會在國際大公司工作為榮。不能說這種榮耀感是不正當的,但如果過分迷戀這種僅僅是因為身份帶給我們的榮耀,那麼人生的境界就不可能太高,事業的格局就不可能太大,當我們陶醉於自己的所謂“成功”時,我們已經被真正的成功者看成了失敗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