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管理創新——創新思維在企業管理中的運用(1)(1 / 3)

學習目標

本章是創造性思維在企業中的運用。本章結束時希望讀者能夠了解什麼是管理創新、管理創新的重要性、管理創新的主體,尤其要重點掌握管理創新的主要內容以及怎樣在企業內實現管理創新。

西屋公司曾經是全球電氣設施設備領域最先進的企業,最後卻被時代無情地淘汰。再看看50年前的財富雜誌評選出來的前500家或100家大公司中,又有多少家公司已經消失,還有多少家公司幸存。有很多公司曾一度輝煌,但如今已經灰飛煙滅。而那些依然活躍在市場上的老企業之所以能保持活力,就是他們永遠隻向前看,不向後看。他們一直在改變經營方式,研發新的產品,建立新的核心競爭力,創造新的市場,設定新的標準,並對自己設定的新的標準不斷進行挑戰。換言之,有生命力的企業是不斷進行管理創新的企業。

企業的生存與發展取決於競爭優勢,而管理創新是新經濟時代企業競爭的製高點。管理創新是將管理要素重新組合,列入企業管理係統,使之具有新的功能,以達到提高企業整體管理水平的目的,它包括在管理思想、管理製度、管理機製、管理方法、管理手段等各方麵進行的一係列創新。正如案例中所看到的,要適應當今時代急劇變化的要求,企業隻有不斷進行管理創新,才能奠定企業持續發展的基礎。

第一節 揭開管理創新的麵紗

當代著名的管理大師彼得·德魯克(Peter Drueder)曾指出:現代企業主要有兩大功能,一是營銷,二是創新。創新是企業的生命,企業生命周期的長短取決於企業創新能力的大小。隨著國際市場競爭的日益激烈和管理水平的不斷提高,企業所麵臨的經營環境越來越複雜多變,企業內外經營環境的深刻變化,必然導致傳統的經營理念、管理理論和管理範式發生相應的變化,變革已經成為當今時代的主旋律,創新已成為企業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求得生存和發展的必然選擇。要想深入學習管理創新理論,把握管理創新的精髓,首先就要對管理創新產生的理論基礎和管理背景進行係統地了解。

一、管理創新理論的發展曆史

在人類的曆史長河中,創新一直存在著並且層出不窮。可以說,沒有創新,就不會有人類社會政治、經濟、科技、文化、教育的長足發展和巨大進步。在經濟全球化、信息化、網絡化及科學技術快速發展和經濟結構不斷調整的環境下,創新日益顯示出其巨大作用和重大意義。但是管理創新理論卻是經過了一個長期的過程,並在管理實踐中不斷檢驗和提煉的基礎上最終形成的。管理創新概念的提出既是管理理論發展的必然,也是管理科學的一個重大進步。20世紀90年代之後,西方管理創新的潮流一浪高過一浪,在管理的諸多領域都有大膽的創新,成為未來管理理論發展的方向和趨勢。

管理創新是管理學上的第二次革命,是對管理學上第一次管理革命思想的繼承和發揚。從理論的淵源上講,管理創新是第一次管理學革命發展的必然。第一次管理學革命與產業革命密切相關。這個時期的管理,適應於生產力的變化,講究協調、效率,並有創新的萌芽。泰勒提出了管理哲學的思想,艾爾弗雷德·P·斯隆提出將整個企業像一部機器一樣進行管理的機器管理論,法約爾從管理實踐中總結出十四條管理原則等。

早期管理理論的形成和第三次產業革命成為管理創新產生的基礎和催化劑。管理創新的策源地是20世紀70年代的日本。已經完全從戰後的廢墟中恢複過來的日本,本著一貫虛心向發達國家學習的精神,將剛剛出現雛形的工業機器人大規模應用在汽車製造、機械以及電子等產業中,極大地提高了生產效率和產品質量,使這些產業的生產技術水平趕上甚至超過了歐美主要工業國家,從而一下子從一個二流工業國變成一流工業國。與大規模使用工業機器作業同步,日本企業發展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管理方法,典型的有全麵質量管理、及時製造、精益生產、零倉儲和零缺陷等,憑借這些管理措施,日本企業把技術優勢轉變成管理優勢,使原來的老師——歐美等國,相形見絀。依靠質優價廉的產品對歐美市場的大舉進入,日本在20世紀80年代一直保持巨額外貿順差,獲得巨大利益。到1990年,日本成為世界第一大汽車生產國、第一大電器生產國、第一大影視器材生產國。日本人大把賺錢的時候,美國和歐洲企業界刮起了變革之風,先是係統學習日本的管理經驗,然後是大規模的重組與重構,最後,隨著信息革命帶來的新的信息處理傳遞係統,生產企業中一場新的管理革命——管理創新真正宣告開始了。

1912年,奧地利經濟學家約·阿·熊彼特(Josep H。Schumpeter)首次提出了“創新”的概念,並於1939年在《經濟周刊》中第三次完善了他的創新理論,提出“創新實質上是經濟係統中引入新的生產函數,原來的成本曲線因此而不斷更新。經濟的變革,諸如成本的降低,經濟均衡的打破,殘酷的競爭,以及經濟周期本身,都應主要地歸因於創新。”此後,學術界和許多企業對創新、製度創新、技術創新和管理創新問題作了大量研究,管理創新理論也開始成為管理科學及實踐中頗具影響的一個新領域。

縱觀管理理論思想發展過程,可以說其本身就是一個管理理論不斷適應生產力發展水平的過程,就是一個管理思想和管理手段不斷創新的過程。

二、管理創新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世界經濟發展的曆史和國外管理理論的研究表明,當代經濟的發展取決於競爭優勢,決定競爭優勢的主導因素是人才和科技的管理優勢,而決定人才和科技管理優勢的是管理創新。管理創新深刻地反映著時代主題的要求,在高科技和知識經濟不斷發展的社會條件下,管理創新正在發揮著更加巨大的作用和影響力。

1.管理創新是管理科學的靈魂和本質要求。

管理活動是重要的人類實踐活動,管理的對象主要是人,人是複雜多變的。管理的方式、方法在一定社會經濟條件下是相對穩定的,但管理現象卻是多變的。這就要求管理活動要滲透著創新,創新是成功管理的關鍵。管理學既是一門科學,同時也是一門藝術,其藝術性的生命力就在於創新,沒有創新,管理就不能成為科學體係,管理學的發展是一個不斷創新的過程,創新是管理學的生命,是管理的基本屬性。

2.管理創新是知識經濟的內在要求。

管理創新思想與社會經濟發展狀況密切相關,不同的經濟時代,對管理創新的要求在深度和廣度上是不同的。漁獵和農業經濟時代,在自然經濟條件下,生產物質產品主要依靠自然力和人的體力,人們在社會生產及其管理中表現出來的創造力是十分有限的。工業和科技的發展,使人們逐步從對自然力的依賴中獲得解放。在工業經濟條件下,人們生產物質產品的數量和質量,不僅取決於人的體力,而且對人的智力與技能的依賴日益增加。工業的進步既是人類創造力發展的結果,又是創造力繼續發展的前提條件。在工業經濟時代,無論在生產領域、科研領域,還是管理領域,創新觀念日益受到人們的重視。目前,已初見端倪的知識經濟作為建立在知識和信息的生產、分配以及使用基礎之上的經濟,其產品的生產過程主要依賴人們的智力與技能,尤其依賴人們的創造力。我們可以這樣說,創造力是知識產業的立業之本和發展源泉。離開了創造力,知識經濟產品就會失去競爭力和生命力。因此,在知識經濟發展中,不僅要關心技術創新、產品創新、市場創新,而且必然要求實行創造性全麵管理;不僅要求管理者具有創新觀念和創新能力,而且要求在企業用人、決策、人員培訓、製度設計、產品開發、經營策略等諸多管理工作中,全麵貫徹創新精神。

3.管理創新是組織資源整合、社會係統運行和社會發展的需要。

(1)從資源整合的角度來看管理創新的必要性。任何社會組織在資源整合的過程中遇到的問題都可以分為兩大類:程序性問題與非程序性問題。無論是前者還是後者,其妥善解決都要依靠管理創新,都依靠管理主體發揮創造性並付諸實施。

(2)從社會係統運行來看管理創新的必要性。任何社會係統(社會組織)都是由若幹子係統(或要素)構成的動態、開放的非平衡係統。社會係統所處的外部環境是不斷變化的,它必然會對係統的活動內容、活動形式、活動要素產生不同程度的影響;同時,係統內部的要素也在不斷的變化。所以,係統若不及時根據內外部變化的要求,適時進行局部或全局的調整,則可能會從有序走向無序而被變化的環境所淘汰,或為改變了的內部要素所不容。

(3)從社會發展的大趨勢來看管理創新的必要性。當人類社會跨入21世紀的時候,管理者已經不可能把自己的目光僅僅局限於有效地整合稀缺的資源,而更應該關注“可持續發展”的問題。正如江澤民同誌所指出:“在現代化建設中,必須把實現可持續發展作為一個重大戰略”。“創新是一個國家社會發展、民族進步的靈魂。”

4.管理創新是全麵提高企業競爭力的需要。

每個企業作為經濟組織都有追求利潤的強烈動機,因此,相互間的競爭是不可避免的。市場競爭的巨大壓力,迫使企業千方百計、不遺餘力地開拓探索新路子、新點子,研究開發新產品、新工藝、新方法。麵對激烈、殘酷的競爭,如果企業僅僅是按部就班、亦步亦趨地適應市場變化,缺乏創造性,就難免陷入失敗的命運。因此,隻有敢於打破常規,不斷地創新,才能使企業永遠保持和增強競爭力。由於管理工作在企業中起主導作用,就決定了管理創新必然對企業的技術創新、產品開發、人才開發、經營策略創新等各方麵工作產生非常積極的影響。在高科技和知識經濟時代裏,管理創新必將成為全麵提升企業整體競爭力的關鍵因素。

適應急劇變化時代的要求,任何組織都必須不斷進行管理創新。德魯克認為:未來企業管理的目的不是建立一種固定不變的陳規,而是一種改變的製度,應使創新精神製度化,培養人的一種創新精神。管理要不斷地預測和把握經營環境的變化,不斷地進行變革與創新,從而使管理更富有彈性,這將是管理者致力追求的最高境界。

三、管理創新的前提是創造性思維

在具有前所未有的動態性、複雜性、多樣性的經營環境中,當原有的經驗與思維方式無益於各種新問題的解決時,隻有運用創造性思維改善管理主體的心智模式,才能有效推動企業的管理創新。

1.創造性思維是管理創新的智慧源泉。

管理創新,簡言之,就是通過創造管理新理念、新模式、新方法、新手段解決管理活動中的問題,以有效實現企業目標、擔負企業責任。縱觀各種成功的範例,可以看出管理創新在很大程度上是創造性思維、專業知識和各種激勵因素的交彙、融合。

企業家是管理創新的關鍵,是實現管理創新的第一倡導者和組織者,在推動管理創新主體化方麵扮演主要角色,發揮著重要作用。事實證明,成功企業的掌門人都是改革者或改革的倡導者,是管理創新的典範。作為企業家應高瞻遠矚,把握未來,不斷求新,他們的思維與行動帶來了企業的管理創新。美國的戴爾公司從初期(80年代中期)的電話銷售到1996年開始的網絡直銷,都是公司總裁戴爾以其獨特的逆向思維方式創立的經營模式。戴爾公司與顧客建立直接的關係,隻生產客戶下訂單的計算機。正是這種經營模式,使戴爾公司成為最受歡迎的企業之一。但從我國當前的總體情況來看,相當一部分企業領導者的管理思維與時代的發展要求相比還不盡適應。

企業中的管理者是管理創新的中堅,他們對分管的領域最了解、最熟悉,整體層次高,因此容易發現問題,容易進行管理創新。但有時往往因為在一個崗位多年,習慣於傳統做法,難以產生創新意識。有時也會受到上下各方麵的約束,有創意而無法實現。中層職員適當輪崗或定期輪崗能幫助解決這些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