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低調做人要懂得自愛(1)(1 / 3)

成名不要趁早

有一位朋友的女兒自幼愛畫畫,亦頗有幾分天賦。於是,這位朋友傾其所有送女兒去拜師學藝,學了幾年,技藝大長,作品多次在全國有影響的比賽中獲獎。於是媒體蜂擁而來讓其介紹培育子女成才的經過和體會。接下來一個月,父女倆幾乎什麼也不做,整天接待記者,談話、錄音、吃飯,已經接待了50多家媒體,從中央到地方,有些報紙連名字都沒聽說過。

按說,小小年紀便出手不凡,讓媒體宣傳一下也無妨,現在是信息時代,酒香也怕巷子深,那麼多酒家,你不說誰知道好不好。可是凡事得有度,如果整天陷於記者包圍之中,不僅影響正常工作,還會讓人產生自滿、自我膨脹等負麵作用。特別是對於一個14歲的孩子,心理尚不太成熟,每天采訪、上電視、簽名留念,成人都會飄飄然,一個孩子怎能保證不會自我膨脹?

可這位朋友卻沒有這麼想,而是他的一位好鄰居目睹了這樣的事實,經過思考以後向這位朋友做了警示。可這位朋友聽了很不以為然,反問他的鄰居:“你知道為什麼媒體一窩蜂地來采訪嗎?就是因為她14歲,如果是24歲獲獎就不算新聞了,恐怕找他們來都不來。所以我要抓住時機,充分借助媒體的力量,讓她一舉成名。張愛玲不是說過,成名要趁早嘛。”

這位鄰居歎了口氣,不再說什麼。

張愛玲的文章,不用說自然是好,但她說過的一些名言卻要商榷。別的不說,一句“成名要趁早”,不知誤導了天下多少人。我們知道,張愛玲年紀輕輕就成為上海灘走紅的作家,她一生最好的作品都是在25歲以前寫成的,對她來說,“成名要趁早”倒是一句實言。但是,如果進一步探究就會發現,張愛玲的25歲不同於普通人的25歲,她的心理年齡怕是50歲也不止。

了解張愛玲的人都知道,她是清末著名“清流派”代表張佩倫的孫女,前清大臣李鴻章的重外孫女。如此顯赫的身世並未給她的童年帶來多少歡樂。紈絝子弟的父親和深受西洋文化影響的母親性格多年不和,終於在張愛玲10歲那年分道揚鑣。生性執拗的張不討繼母喜歡,有一次被繼母陷害而遭父親毒打,被獨自關在地下室十幾天,小小年紀便嚐盡世態炎涼。所以也就不難理解,她竟如此早熟一歲就以懷疑的目光看世界,8歲讀《紅樓夢》、《三國演義》,13歲發表第一篇散文,20歲出頭便走紅文壇。表麵看她確實早早成名,但拋開表層往深裏看,就會發現,張愛玲其實從未年輕過!她年輕的身體裏跳動著的是一顆已經看破紅塵的老人的心!也正因為如此,她才不為盛名所累,在鬧世中辟一靜地,安身立命,獨自行走在自己的幽靜小路上。

古今中外,能像張愛玲這樣不為名聲所累的人真是太少了。絕大多數少年有成的才子才女們都沒有她那樣的心境,不能好好把持自己,或輕狂自傲,或貪圖享受,以致讓名聲毀了自己。

名聲是一件太重的行李,太早得到了,一定背不動,反而會把自己壓倒,跌人人生的穀底。就算能爬出來,也是傷痕累累,大失元氣。所以,還是把心放平,尊重自然吧。人生有如四季,少年奔放如春,青年火熱似夏,中年成熟如秋,晚年清冷似冬,每個季節有每個季節的使命,每個季節有每個季節的景色。如果想求速成,省略一個季節,那樣的人生即使不是災難,也是一場悲劇。

即使有本事,也不能誇耀

日常工作中不難發現這樣的同事:其人雖然思路敏捷,口若懸河,但他講話別人都不願意聽,為什麼?因為他的表現狂妄,令人不舒服,因此別人很難接受他的任何觀點和建議。這種人多數都是因為喜歡表現自己,總想讓別人知道自己很有能力,處處想顯示自己的優越感,從而能獲得他人的敬佩和認可。但結果卻往往適得其反,反而失掉了在他人心中的威信。

在心理交往的世界裏,那些謙讓而豁達的人們總能贏得更多的朋友;相反,那些妄自尊大、高看自己小看別人的人總會引起別人的反感,最終在交往中使自己走到孤立無援的地步。呂坤在《呻吟語》中說:“氣忌盛,心忌滿,才忌露。”把心滿氣盛、賣弄才華視為待人處世的大忌。

在交往中,任何人都希望能得到別人的肯定性評價,都在不自覺地強烈維護著自己的形象和尊嚴。如果他的談話對手過分地顯示出高人一等的優越感,那麼無形之中就是對他自尊和自信的一種挑戰與輕視,排斥心理乃至敵意也就不自覺地產生了。

因為當我們的朋友表現得比我們優越時,他們就有了一種重要人物的感覺,但是當我們表現得比他還優越時,他們就會在心裏產生自卑感,由羨慕而生嫉妒。

很多時候,我們麵對的多不是什麼大是大非的原則問題,沒必要針鋒相對。退一步,別人過去了,自己也可以順利通過。寬鬆和諧的人際關係給我們帶來了很多方便,又避免了許多麻煩。假如你胸懷鴻鵠之誌,可以一心一意去積蓄力量;假如你隻想做普通人,可以活得從從容容,逍遙自在。可進可退,兩頭是路,何樂而不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