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低調做人要懂得自愛(1)(2 / 3)

或許你會說這樣做過於世故,過於圓滑,壓抑了人性的自由發展。其實不然,這裏所講的收斂恰恰是保護個性健康發展,成功實現自我價值的一條捷徑。

現實生活中,由於年輕氣盛、愛出風頭而處處碰壁的人大有人在,但他們最終還是為了適應社會,不得不磨平棱角,銳氣殆盡,甚至一事無成。好刀用在刃上,一個人的鋒芒也應該在關鍵的時候、必要的時候展露給眾人,那時人們自然會承認你確實是一把鋒利的寶刀。但不要時不時地拿出來揮舞一番,直殺得別人片甲不留方才甘心。刀刃需要長期的磨礪,隻圖一時之快,不懂保養,隻會令其鈍化。

英國大文豪蕭伯納贏得了很多人的尊敬和仰慕。據說他從小就很聰明,且言語幽默,但是年輕時的他特別喜歡嶄露鋒芒,說話也尖酸刻薄,誰要是跟他對一次話,便會有受到一次奚落之感。後來,一位老朋友私下對他說:“你現在常常出語幽他人之默,非常風趣可喜,但是大家都覺得,如果你不在場,他們會更快樂。因為他們比不上你,有你在,大家便不敢開口了。你的才幹確實比他們略勝一籌,但這麼一來,朋友將逐漸離開你。這對你又有什麼益處呢?”老朋友的這番話使蕭伯納如夢初醒,他感到如果不收斂鋒芒,徹底改過,社會將不再接納他,又何止是失去朋友呢?所以他立下誓言,從此以後,再也不講尖酸的話了,要把天才發揮在文學上。這一轉變不僅奠定了他後來在文壇上的地位,同時也廣受各國人民的敬仰。

你要是比別人多一些本事,不一定要張揚著讓他人知道,時間會證明一切的。收斂鋒芒,韜光養晦,使你在與人共事時留下較大的回旋餘地,是一種必要的自我保護,也是讓旁人敬佩的一種內在氣質。

從另一方麵講,謙虛的人往往能得到別人的信賴。因為謙虛,別人才不會認為你會對他構成威脅,你也會贏得別人的尊重,與之建立良好的關係。

因此,我們對自己的成就要輕描淡寫,我們必須學會謙虛,這樣我們才能永遠受到歡迎。對此,卡耐基曾有過一番相當精彩的論述:“你有什麼可以炫耀的嗎?你知道是什麼東西使你沒有變成白癡的嗎?其實不是什麼大不了的東西,隻不過是你甲狀腺中的碘罷了,價值才五分錢。如果醫生割開你頸部的甲狀腺,取出一點點的碘,你就變成一個白癡了。五分錢就可以在街角藥房中買到一點點碘——使你沒有住在瘋人院的東西。價值五分錢的東西,有什麼好談的?”

卡耐基的論述無非是在向我們提出一種警示:即使是有點本事的人,也沒有什麼值得誇耀的,隻不過是他比別人更幸運一點而已。與人合作交往還是平和一些,放低一些調門為好。

每個人都值得學習

“三人行,必有我師”。意思是說每個人身上都有你可以學習的長處。你知道的越多,就應該越謙虛,就如蘇格拉底所說:“我知道越多就越發現自己的無知。”

孔子帶著學生到魯桓公的祠廟裏參拜,看到一個可用來裝水的器皿,形體傾斜地放在祠廟裏。

守廟的人告訴他:“這是欹器,是放在座位右邊用來警戒自己,如‘座右銘’一般的器皿。”

孔子說:“我聽說這種用來裝水的伴坐的器皿,在沒有裝水或裝水少時就會歪倒;水裝得適中,不多不少的時候就會是端正的;裏麵的水裝得過多或裝滿了,它也會翻倒。”

說著,孔子回過頭來對他的學生們說:“你們往裏麵倒水試試看吧!”學生們聽後舀來了水,一個個慢慢地向這個可用來裝水的器皿裏灌水。果然,當水裝得適中的時候,這個器皿就端端正正地立在那裏。不一會兒,水灌滿了,它就翻倒了,裏麵的水流了出來。再過一會兒,器皿裏的水流盡了,就又像原來一樣歪斜在那裏了。

這時候,孔子便長長地歎了一口氣說道:“唉!世界上哪會有太滿而不傾覆翻倒的事物啊!”欹器裝滿水就如同驕傲自滿的人那樣容易傾倒。因此為人要謙虛謹慎,不要驕傲自滿。

法國數學家笛卡兒是一位知識淵博的偉大學者,但他也如同蘇格拉底一樣,聲稱學習得越多就越發現自己的無知。

一次,有人問這位偉大的數學家:“你學問那樣廣博,竟然感歎自己的無知,是不是太過謙虛了?”

笛卡兒說:“哲學家芝諾不是解釋過嗎?他曾畫了一個圓圈,圓圈內是已掌握的知識,圓圈外是浩瀚無邊的未知世界。知識越多,圓圈越大,圓周自然也越長,這樣它的邊沿與外界空白的接觸麵也越大,因此未知部分當然就顯得更多了。”

“對,對,你的解釋真是絕妙!”問話者連連點頭稱是,讚服這位學問家的高見。

知識越多,越覺得自己無知,你覺得這奇怪嗎?一點兒不奇怪,笛卡兒的比喻十分形象。知識多者,在於他知道世界還有很多奧妙,也就是知道自己無知。而無知者,在於他不知道這世界是怎麼回事,他怎麼會知道自己無知呢?

人類世界浩瀚幾千年的文明史,個人所掌握的知識相比之下就如同沙漠裏的一粒沙。所以永遠不要說自己無所不知。隻有愚蠢的人才會那樣妄自尊大、自鳴得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