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交際中的口才技巧(3)(3 / 3)

求人說話,除了要考慮對方身份以外,還要注意觀察對方的性格。一般說來,一個人的性格特點往往通過自身的言談舉止、表情等流露出來,如:那些快言快語、舉止敏捷、眼神鋒利、情緒易衝動的人,往往是性格急躁的人;那些直率熱情、活潑好動、反應迅速、喜歡交往的人,往往是性格開朗的人;那些表情細膩、眼神穩定、說話慢條斯理、舉止注意分寸的人,往往是性格穩重的人;那些安靜、抑鬱、不苟言笑、喜歡獨處、不善交往的人,往往是性格孤僻的人;那些口出大言、自吹自擂、好為人師的人,往往是性格孤僻自負的人:那些懂禮貌、講信義、實事求是、心平氣和、尊重別人的人,往往是謙虛謹慎的人。對於這些不同性格的對象,一定要具體分析,區別對待。

諸葛亮在“見鬼說鬼話,見人說人話”這方麵的功夫可以說是爐火純青了。

諸葛亮對關羽,則采取“推崇法”,如馬超歸順劉備之後,關羽提出要與馬超比武。為了避免二虎相鬥,必有一傷,諸葛亮給關羽寫了一封信:我聽說關將軍想與馬超比武比高下。依我看來,馬超雖然英勇過人,但隻能與翼德並驅爭先,怎麼能與你“美髯公”相提並論呢?再說將軍擔當鎮守荊州的征途,如果你離開了造成損失,罪過有多大啊!

關羽看了信以後,笑著說:“還是孔明知道我的心啊!”他將書信給賓客們傳看,打消了入川比武的念頭。

同樣,在聯孫抗曹的問題上,諸葛亮也是利用了孫權的身份與性格。

公元208年,劉備被曹操打得落花流水,逃至樊口,勢單力孤,繼續與曹軍對抗完全沒有前途可言,除與盤踞江東的孫權聯手以外已別無他計。

這麼重大的使命若交給一位平庸的使者一定照實陳情,敵方勢力強大,我方危在旦夕,請主公出兵相援不勝感激雲雲。劉備身邊能勝此任的唯有諸葛孔明,他自薦過江,求取吳國出兵抗曹,早是胸有成竹。他後來終於說動孫權,成功地完成了聯吳抗曹的使命,以至造成後來三國鼎立之勢。諸葛亮求人之妙,竟改變了曆史。

諸葛亮是怎樣打動孫權的呢?諸葛亮見到孫權先說這樣一番話:“如今天下大亂,將軍在江東舉兵,劉備在江南集結,目的都在與曹操爭奪天下,眼下曹軍勢如破竹,威震天下,空有英雄氣概,對他是無可奈何的。加上劉備之軍漸漸敗退,將軍您宜早做應對,好生斟酌才對。如果貴國的軍力能夠與曹操對抗,就即刻與他斷交;如果無力與其對抗,那幹脆就迅速解除武裝、俯首投降算了。可依我看來,將軍似乎在表麵上要服從曹操,其實內心裏很是猶豫不決。目前形勢已很急迫,沒有多少時間讓您猶豫了,希望馬上定下主意,否則後果不堪設想。”

孫權愣了一下,反問道:“照你說的形勢如此嚴峻,劉備怎麼不趕快投靠曹操呢?”

孔明回答說:“君差矣,齊國壯士田橫您該知道,他在道義上不能投靠漢高祖,寧可自己結束自己的生命。而劉備是漢室後裔,具有英雄資質,目前雖然困頓,仍有八方壯士慕其英名,源源而來投奔。起兵抗曹,天之所命,至於事成與不成,隻有靠天命決定。豈可向曹賊投降呢?”

孫權聽後大叫一聲:“我擁有吳國十萬大軍,承父兄之業,更豈可輕易言降?”

此時的孫權是一個26歲的青年將軍,血氣方剛,自尊心強得很。孔明就是利用了孫權的這個特點,或者叫做弱點,用言語刺激孫權的自尊心,使他的意誌按照自己所期待的方向轉化。

孫權雖然大叫不降,其實內心也很不踏實,又向孔明問道:“現在這種情況,除了劉備之外再找不到能與曹操作戰的軍隊,可劉備最近連吃敗仗,不知是否有軍力與其再戰?”

孫權終於自己道破了所擔心的事,他也知道光憑東吳自己的力量敵不過曹軍。

孔明早有準備,冷靜地分析形勢給孫權聽,以打消他的不安。孔明說:“劉備確實吃了敗仗,但現在軍力不少於一萬。而曹操之軍雖眾,但長途遠征疲憊不堪。這一次為了追擊我們,曹軍的輕騎兵一晝夜競跑了三百裏,這好像古人說的,再有力的弓箭若射的距離過遠,就連一張薄的布也無法穿過。再者,曹軍北兵不慣水戰,我方占有地利;荊州之民雖然表麵上服從曹操,內心卻是時時準備反抗。如果將軍集精兵猛將與劉備之軍配合,聯手作戰,一定會擊敗曹軍。天時地利俱在,剩下的隻看將軍您的決斷能力了。”

孔明這一番分析,指出強敵的弱點,強調劉、吳潛在之長處,最後把事情成敗的關鍵又推給了孫權自己,可謂步步高棋,招招妙算,使原本主意不定的孫權斷下決心,聯軍抗曹,以至後來發生了三國時代最大的決戰——“赤壁之戰”。

雖然每個人情狀各異,如興趣、愛好、長處、弱點、情緒、思想觀點等,這些都是需要注意的內容,但身份與性格是其中最重要的“情況”,不得不優先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