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死牢中,他遇見一個牧師,那老人給了他一張藏寶圖,並告訴他逃走的方法。他很興奮,並發誓一旦能走出死牢,一定要向那三個朋友報仇。
他逃走的前一晚,也是那老牧師即將死去的那晚,老牧師握著他的手說:“孩子,報仇是上帝的事,拿那些錢去做些好事吧!”
基督山伯爵奇跡般地逃出了死牢,找到了寶藏,並依計劃向那三個害他的人報複。《基督山恩仇記》基本上講的就是他複仇的過程,他使害他的三個仇人下場都很淒慘。他的未婚妻那時已嫁給三個仇人之一,最後拒絕回到他的身邊,並對他說:“你這樣做,究竟得到了什麼?”在書的末尾,他並沒有成功的喜悅,反而有些空虛,有些悔恨。
打敗對手的成功隻能是競賽,正如伍迪·艾倫所堅信的那樣,成功是自我證明,一旦纏上了名利、金錢乃至暴力,就失去了成功的本色,那樣隻有空虛和悔恨。
18.小藍裙的魔力
多年以前,美國一個小鎮的小學來了一位新老師。開學時,老師就向小朋友們宣布,這個學期誰的努力最大,對班級貢獻最多,老師會親自做一件禮物送給她。
學期結束時,有位小女孩得獎,老師就做了一件小藍裙子送給了她。
小女孩很高興地跑回家,把小藍裙拿給媽媽看,媽媽鼓勵她穿起來。但穿起後,卻怎麼看怎麼不對勁。原來小女孩渾身髒兮兮的,與小藍裙不協調。
於是媽媽替小女孩梳洗,換上幹淨的衣服。“哇!好一個亮麗的小公主!”小女孩像變了一個人似的。小女孩與媽媽都很高興。
過了一會兒,媽媽又覺得不對勁了,原來家裏也髒兮兮一團糟,平時不注重整理,與穿著小藍裙的漂亮女兒不協調,“就像一朵鮮花插在了牛糞上”。於是母女聯手收拾家裏,一個下午的功夫家裏煥然一新。
傍晚,爸爸回家,一進門就急著往外走,以為進錯門了。
第二天爸爸要上班時,出門看到家裏的庭院雜草叢生與家裏的環境很不協調,於是決定請假在家,整理庭院,粉刷與整修房屋。三天後,一棟整潔亮麗的房屋就出現在他們所住的街道上。
鄰居們看了他們的房子如此整潔幹淨,不禁對自己住的地方覺得不對勁,於是一個月後,一條整齊清潔的街道就出現在這個城鎮上了。
生活中的連鎖效應不勝枚舉,隻要一個做了,其他人覺得好自然會跟著做。遇到不滿意的事,總是指責亂罵的人是不是該想想從自己做起去改變別人呢?
19.良知的引導
不斷的自我更新是改變與成長的關鍵,但在這個日新月異的過程中,良知的指引不可或缺。法國女作家斯塔爾夫人(Madame de Stael)有句名言:良知的聲音極其微弱,很容易被淹沒,可是卻又清晰得令人無法遁逃。
良知是人類與生俱來、明辨是非善惡的本能。正如優秀的運動員必須鍛煉神經與肌肉協調能力,傑出的學者必須激勵心智,成功圓滿的個人也需要激發良知。所以,我們應經常閱讀發人深省的著作,懷抱崇高的理想,奉行自己的信念,全神貫注,持之以恒。
垃圾食物與缺乏運動會摧毀優秀的運動員,淫穢邪僻的書籍也會助長人性黑暗麵,使人是非不分。事實上,玩火者終有自焚的一天。哈馬舍爾德說:“你不可能玩弄自身的獸性而不會成為地地道道的野獸,弄虛作假而不喪失獲得真理的權利,性情殘忍而不失去頭腦的敏銳。”想保持花園整潔的人不會留下一塊荒草地。
人貴自覺,人生應有目標與原則,否則便無異於禽獸,僅為生存與繁殖而活。墮入這種層次的人不是享受生命,而是受製於生命,白白糟蹋萬物之靈的天賦。
修身勵誌沒有捷徑,必定是一分耕耘一分收獲。而正直與成功不可分,做人愈是端正,愈能夠正確判斷客觀世界,心中的觀念地圖也愈精確。這種良性循環能夠使人成長,但必須靠不斷的學習、堅持與實踐良知所認定的正確原則來維係。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你才會看得更高、更遠,人生注定要走許多彎路,隻有善於學習,接納不同的聲音,有目標、有計劃、有原則,才能有高質量的生活。